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上海14岁女孩自杀遗书曝光,看哭无数人:好学生心态,正在压垮这一代小孩

频道:中国台湾电影 日期: 来源

一位博主说,她无意中刷到两年前一封14岁女孩的遗书,“边看边泪流”。

女孩的遗书逻辑清晰,措辞利落,看得出是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

但字里行间,她却无处不在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无奈与痛苦。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是我太懦弱了,不敢面对下一次语文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和英语八十几分”......

更令人心痛的是,除了说出放弃生命的一切原委,她并没有忘记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最后的爱与善意。

她仔细交代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后事,没有忘记爱她的人,也没有埋怨任何人。

她觉得自己消失了,便不会再有人气父母了。

她把3万块压岁钱放在桌上,把自己微信的钱也转给了父母。

她嘱咐家人把自己没上完的羽毛球课去上了,说打球对身体好。

她还让家人帮忙还图书馆借的书,要他们拿自己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们买棒棒糖......

深感惋惜的同时,我从这位小女孩身上,仿佛看到了无数“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缩影。

ta们成绩好、有礼貌、肯听话......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学生”。

但ta们却没有丝毫的快乐和自豪,反而因为“好学生”这个身份,活得紧绷又压抑。

“上课时就算想上厕所,也不敢跟老师举手示意,一直憋到下课。”

“工作了即使生病,也不敢跟领导请假,怕被责怪。”

“从小被灌输不能早恋,如今30岁了,连谈个恋爱都觉得羞耻。”

如果有,那你可能已经陷入了“好学生心态”。

有好学生心态的人,会为了完成他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

我想分享一段我的亲身经历。

尽管过去10年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仍然十分内疚和痛苦。

在高三那年,同班的一个好朋友因为生病回家休养。

在她生病的那段时间,我和另外几个好朋友,甚至都没去探望过她。

其实我们都想过要组团去看她,但老师和家长都跟我们说:

就这样过了2个月,有一天我下了晚自习回到宿舍,看到室友们都红着眼睛。我才得知,那位朋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天晚上,我们宿舍四人,挤在一张床上,哭到了天亮。

到现在我都希望,回到那个时候,我溜出学校,提一袋她最爱吃的水果,和她说说话,拍一张合照......

因为害怕被说是“坏学生”造成的遗憾,这辈子都无法弥补。

简单来说,我们这些有“好学生心态”的人,往往会有这种错误信念:

“只有获得他人的好评,我的人生才有价值”。

我们明明被迫关进“好学生”的笼子里,却还在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让别人不高兴,迟迟不敢挣脱束缚。

不可否认的是,“好学生心态”可以让一些孩子听话懂事,努力读书。

但如果长期被这种心态裹挟,也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徐凯文博士曾统计发现,北大每年有高达30.4%的新生厌学,另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好学生成绩好、又听话,经常被夸奖,怎么反而不快乐呢?

这或许是因为,有些“好学生”的自我价值和优越感,都是建立在“你学习很好,你很听话”的评价中的。

另外,由于“好学生”们懂事、听话、优秀等,从小得到的大都是正向反馈,长大后面对职场和社交问题时,可能会更害怕失败,容易恐慌焦虑。

如果不被认可,就会认为都是自己的问题,觉得努力没有价值和意义。

久而久之,会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

曾有一位高考状元自杀未遂后,对徐凯文教授说过: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由于人格特质、家庭养育模式,以及获得的支持不同,一些人有“高成就动机”。

他们喜欢挑战、战胜自己,取得新的成就时,就会感到很开心、很自豪。

而“好心态受害者”们,往往不是发自内心想要取得更高的成就,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学生形象”。

就像他们中有人说的:“我并不想做一番大事,也不想成为一个伟人,只想做自己。”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词——“填鸭”。

你知道“填鸭”是怎么操作的吗?

但因为要卖个好价钱,它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标准体重”。

于是,鸭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禁止自由觅食了。

刚开始被填食时,小鸭子们个个都会惊恐万分,避之不及。

可养鸭人会迅速抓住鸭子,把一根长长的管子伸进它们嘴里进行填食。

不一会儿,鸭子们的胃,就被填得满满的。

就这样,每天六小时一次的一日四餐,都是按统一的配方标准填食。

时间久了,小鸭子就习惯了,而且它也不会自己觅食了,即使把食物放在面前,它也不会吃。

饿了,甚至还会高高兴兴、一摇一摆地乖乖排队等着被填食。

我的感受是,很多“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或许就像这些小鸭子。

Ta们为了成为父母、学校、社会所认定的标准的“好学生”,不断地被灌输他人所认定的知识、观念和一切行为准则。

其实,我们和小鸭子一样,本来是会自己觅食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但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却无法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对待。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属于我们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看到的,我们的经验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于是不断按照大人的期望和要求,给孩子安排好所有的轨迹发展。

殊不知,如果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思想,把孩子的意志和自己的意志融为一体,不仅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还会让他们在这些所谓的“控制”和“服从”中,慢慢丢失自我。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们的痛苦,往往很难被人理解。

因为”好学生”这个词,在别人眼里,本身就自带“你已经很好”的意味。

所以,当好学生申诉ta们的痛苦时,许多人的反应仍是半带讥讽的:

“都这样了还痛苦,那到底要怎样才叫幸福?”

“这是凡尔赛吧?天之骄子还焦虑抑郁,那叫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怎么活?”

摆脱“好学生心态”,可能还得靠自身的努力与改变。

“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而改变的根本,就在于重建一个人的核心认知信念。

比如,并不是一定要成绩好、听话,才是好学生。

不断在一些小事上重新评价自己,改变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我必须成为优秀的“好学生”才有价值,否则人生就完了。

实际上,你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你的人生不会这么轻易完蛋。

你并不是父母或者任何人的附属品,你就是你自己。

只有学会爱自己,让自己慢慢成长,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拥有完整的、自我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知道这会很难,甚至需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

但只要坚持下去,相信我们都可以获得想要的、新的幸福人生。

因为正如康德说的,“谁也不能迫使我以他的方式获得幸福”。

终有一天,你可以真正为自己而活。

而不是为父母、为老师、为同事、为伴侣、为任何一个其他人。

最后,想用《心向原野》书中的一句话,和你我共勉:

“选择在哪里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生而为人的自由,

也是人类最大的权利之一。”

世界和我爱着你。

关键词: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