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嘉琪和曾忆作为电话沟通的主力,司徒一开始就忽略了重点,挑选的地方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客户只有15分钟,各路小伙伴就尽力找到重点问题给她,但是可能过于紧张,导致忽视了这些问题,曾忆这边就巧妙的提问出来,找到最需要筛选的问题和实际的人物画像。
虽然客户是想要这样的人力,而对于寻找的过程他们自己显然也是有困难的,而且已经几个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力了,这部需要翻看简历,再一个个电话沟通,这一步是逐渐打开自己的沟通储备能力,不管电话那端是什么情况,都需要抓紧时间完成客户的要求。
但实际结果非常的不理想,有不通的,有拒绝的,有不合适的,有停机或者资格不够的,好不容易筛选出了一个,也被客户否定有外企经验不太合适。这部分对他们来说完全是打击,曾忆和李嘉杰都觉得客户完全是不了解市场,必须降低她的预期,要教育客户,他们觉得要告诉客户,自己已经找了什么,而客户需要的可能是别的人力是不是也可以。
但会议上沟通,明显曾忆和李嘉杰更加的独立和自主,不同意这种优化且浪费时间的办法,而司徒嘉琪也更倾向曾忆的想法,叙述她的想法,却导致整个会议更加冷清,结果不欢而散。
从长远角度来说,路泽霖的想法是合适的,胡晓也是一样,他自己率先提出来他们需要的是优化流程,影响别人,作为一个团队,不是消极的提供结果,而是如何影响别人,哪怕这个项目失败了,也在调整这个过程,一步步到可以成功做成一个项目,“没有完美的个人,但一定有完美的团队。”
他的想法就是团队协作,一定能做到这个结果。而向上看,整个团队,由这种想法带动起来以后,必然也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长期正向价值观的合作团队。所以,他们开始一对一的沟通别人,扩大影响,路泽霖也是同意这个想法。
其实在我看来,这步也是很难的过程,一方面要理解别人,一方面说出自己的诉求,从而让对方更好的协作自己。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单打独斗,虽然猎头就是单打独斗的,但是从目标和工作过程来说,这一步很有必要,哪怕最后结果未必是好的,但是,他们的初衷和做法都是正向的。
所以,当导师再次沟通他们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个组长去承担和指导团队的时候,小路就迎难而上了,“最后的结果,好不好我来承担”,其实这并不容易,一方面要劝导大家分配任务,一方面要沟通协作发现问题,而在这步,曾忆和李嘉杰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行动中,不同意小路新分配的任务,只忠于自己角度的任务完成,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认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还要推翻之前的工作,从新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并且还可能完不成。
而因项目最终交付的是结果,但这个过程的梳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为了给客户一个结果,但是完全没有弄清楚客户需要的一切,点滴的过程没有分析,协作,最后可能你做的跟客户要的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