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总工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合肥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里科气”工匠人才,为合肥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广搭竞赛平台,引导职工以赛提技。探索实施“示范带动、内外联动、常态开展”组赛模式,突出科技创新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市、县两级工会、行业主管单位、各类社会组织每年举办示范性技能竞赛上千场,街道(乡镇)级工会以联办联赛方式,带动近万家企业单位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培训、组赛参赛,每年超过百万职工通过技能竞赛活动提升技能水平,广泛地促进了一线蓝领职工技能素质提升。
深化两项评选,激发职工创新热情。为激励更多职工走技能成才之路,2009年,市总工会推动市政府出台《合肥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设立“合肥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由市总工会组织评选、市政府表彰。之后,对奖励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将评选时间调整为每年一届,评选范围向科创领域倾斜,并大幅提高奖励标准。2017年起,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和总工会组织开展职工“五小”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与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融合互补,将评选激励向职工小技改方面覆盖,进一步增强了评选表彰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截至2022年,两项评选申报数创新成果总数达到38000项,表彰优秀成果7000项,推动一大批优秀科技型、创新型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
树立鲜明导向,精心选拔工匠典型。2019年,市政府与市总工会第19次联席会研究决定,自2020年起,市政府每年命名20名“合肥工匠”和“合肥工匠”提名,为培育“安徽工匠”和“大国工匠”奠定基础。市总工会在“合肥工匠”评选工作中,注重从各级职工技能竞赛优胜选手和职工创新评选获奖人才中选拔优秀工匠典型,近3年评选出的40名“合肥工匠”和20名“合肥工匠”提名,都是技术标兵、创新能手、能工巧匠,其中科创型人才53人,占比88.3%。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选拔了一批如“人造小太阳”工程电物理装置装配高级工陈建林、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锡焊工周曼等“科里科气”的“合肥工匠”。
讲好工匠故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每年5月开展“劳模工匠宣传月”活动,在市级各类媒体开设专栏专版专窗、在合肥地铁开通“合肥工匠号”专线,广泛宣扬工匠精神;成立工匠宣讲团,开展“五进”宣讲活动,面向一线职工、青年学生、机关干部、社区居民等群体讲好工匠故事,传播工匠精神;2021年建成全省首家永驻型劳模工匠馆,同步开设云展厅,线下线上全面展示工匠人才的匠心匠艺。
发挥榜样力量,建立“1+N”人才成长模式。实施“百千万”工程,创建百家市级、千家县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动万家企业建设职工技术创新平台,发动万名工匠人才带领百万职工提升技能。此外,近来年,还打造了50个市级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基地,组建300人的“工匠导师团”,开展“千名名师带万人高徒”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开设“工匠大师云课堂”,每年举办100场工匠大师技能云培训,近80万人次点击观看。
出台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技能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技能工匠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配套支持政策措施。2021年,市政府制定了《合肥市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和职业技能竞赛办法》,把全市各类职工竞赛和创新评选活动有机整合,纳入政府工作层面,由联系工会工作的副市长主抓,归口工会牵头,其他部门(行业)参与配合,配套了18条政策措施。
给予有效激励。建立“物质+荣誉”的激励机制。对国内国际职工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给予5000元至30万元奖励;对职工创新优秀成果研发人给予2万元至20万元奖励,获评“合肥工匠”给予3万元奖励;给予名师带高徒的每位名师2万元一次性带徒津贴。市人社部门、总工会、共青团、妇联联动,对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优秀职工创新成果牵头人等,符合条件的授予“金牌职工”“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提前晋升技术职称,优选申报劳动模范和“五一”“五四”“三八”等评选表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合肥市总工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紧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任务,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各项工作新发展、上台阶:
一是在广泛宣扬工匠典型上下功夫,讲好工匠故事,厚植工匠文化,激励广大职工焕发劳动热情,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能;二是在进一步深化职工群众性创新竞赛上下功夫,推动职工创新竞赛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促进职工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在全方位搭建工匠人才创新活动载体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典型示范引领效应,引导更多职工走技能成才道路;四是在建强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机制上下功夫,推动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高技能工匠人才发展提供更加坚实长效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