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我们还期待着诗与远方,期待着遇见美好、遇见幸福。近日,在大连飞往广州的CZ6321航班上,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平飞阶段时,飞机机长走出驾驶舱,为旅客们在万米高空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诗和远方”。
好期待也能遇见这样一次特别的旅行!想出将“飞花令”带上蓝天的,就是视频中那位举止儒雅、满腹诗书的马保利机长,他也被网友称作“诗意机长”。有人可能已经认出了他,是的,他就是在总台《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摘得桂冠的马机长。有人为了能一睹他的风采,甚至专门守候马机长执飞的航班,为的就是体验一次“诗意之旅”。
每次机长广播,马保利都会根据自己执飞的线路即兴发挥一段,他希望可以用贴切的诗词去描绘舱外途经的美景,让乘客在跨越山海的飞行途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也通过这充满诗意的问候,让更多人感知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马保利:作为一名机长,当飞跃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时候,你会看到山好高、看到河好长、看到海好蓝,当你读完书之后,绿水青山,你会发现那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想当你读了这么多的书的时候,再去行万里路,你眼中的风景又会不一样。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乘务长 张慧:机长一做广播大家真的是左边的旅客刷的一下全往左边看,右边的旅客就全部往右边(看),还有的坐在中间的(旅客)急地说下次我得选个好座位。
马保利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以渔耕为业的小村庄,当年,喜爱诗词的父亲,在灰瓦白墙上,用画笔为年少的他种下了热爱诗词的种子。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马保利:小的时候爸爸教我诗词,就是他在我们家的白墙上,用铅笔画下画面感特别强的诗词,他画了一个人躺在小船上,然后天上有个月亮,旁边有一座桥,远方有一个寺庙,然后他告诉我,这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我觉得,学习诗词是挺快乐的,而且画面感还是挺强的。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马保利:在夏季收获的时候,爸爸带我去田里面割麦子的时候,也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体会了什么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觉得他在学习诗词当中,他虽然说他没有受过多么高的教育,爸爸就初中毕业的水平,但是我觉得他从诗词当中汲取了很多的力量,而且我觉得诗词让他变得很乐观,这个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
马保利说,诗词带给他力量,鼓舞着他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在2007年,凭借着一腔热爱和刻苦学习,马保利顺利考取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技术专业。2016年,28岁的他升任机长,4年后成为飞行教员。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马保利:我们知道,飞机飞的是高度和速度,当你读了这么多的书,有了这么多的情怀,有了这么多的责任之后,你又觉得飞行不仅要有高度和速度,还要有温度和气度,这样的飞行才能飞得更从容,飞得更安全。我们靠什么来保证安全?我们靠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勤学,靠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身体力行,靠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这种严谨飞行作风。同时,作为一名飞行教员,其实我还承担着飞行“传帮带”的责任。这也是我从中国这么多优秀的诗词,中华这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出来的力量和智慧。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乘务员 刘奕煊:机长用他的语言内容和他的专业知识,能够信手拈来好多的诗词。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乘务长 张慧:在这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我们也能感觉到古诗词传统文化的美好,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诗和远方。
身为机长的马保利还尝试着用他的方式把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马保利:我在执飞航班任务的时候,碰到了一位来自伦敦的国际民航组织的一个检查员,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我就送了他一篇诗稿,我用篆书写的王昌龄的出塞,他就很感慨,他感慨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文字,这么美,而且(篆书诗稿)出自一个当代的、驾驶着先进科技飞机的一个机长的手里。这件事情之后也让我有所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跟更多的国际友人,去分享我们中国文字,中国诗词,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带着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马保利用“诗意飞行”为身边人展示出了如画卷般不一样的生活和美好。生活中的马保利喜欢读书和喝茶,除了处理工作的需要,他和妻子几乎不会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在夫妻俩的言传身教中,家中两个女儿年纪很小也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曾经父亲在马保利心中种下的那颗爱诗的种子,如今也在马保利女儿的心中开出了花朵。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马保利:言传不如身教,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孩子)她们小的时候,在家里就跟我老婆有个共同的约定,在家里面的时候我们尽量少拿手机,小孩子她小的时候不会说话的时候,她也有好奇心,她会爬着过来扒拉你手里面,她在看你到底在看什么。我家有个小园子,(我)没事的时候在家里面种种菜、种种花,也种种桃李、种种瓜,告诉她们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给她们讲杜甫和卫八感人的故事。
每次飞行,马保利都要在飞行箱里放一本书,飞到哪读到哪。快节奏的飞行与慢节奏的阅读,在他看来并不冲突。中国传统文化给了他看世界、看飞行的新视角,让他知道,心中的远方,可以是家园,可以是万里路,也可以是万卷书。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马保利: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古人的这种智慧的这种学习,对他们人生态度,人生追求的一些理解之后,如果我们能好好地继承并且发扬下去的话,我觉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么美好,如果我们能结合古代人的智慧,把今天的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那就是真正活成了诗与远方。我觉得诗这个字特别的棒,言字旁这边放一个土,土底下放一个寸,我觉得中国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的语言,最美好的语言,那就是诗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是根植于内心根植于中国人基因里面的东西,我们小的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像锄禾日当午、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尽这些诗词,其实在生活当中我觉得诗词随意可见,只是你眼里面有没有诗,你内心里面有没有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瑰宝,古典诗词一直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道德情操。这种传承至今的文化因子,或是嘤嘤之语,或是浩然之歌,早已经长在人们的血液里,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无论何时何地,或喜或悲,我们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和古人的情感共鸣,这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给予我们的一种独特体验。马保利机长在航班上、在家里都在分享、传递这种体验,做到了“奇文共欣赏”。马机长生活中最初的诗意来自父亲,现在他又把诗意的生活传承给孩子,传递给乘客。他自己也在诗意的生活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从容。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