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消失”的李连杰:出轨后20亿给新欢,被女儿痛恨33年......

频道:犯罪电视剧 日期: 来源

李连杰自从到了高龄,媒体屡次传出他身体亮红灯的消息。

近日,为了让影迷放心,李连杰和现任妻子的女儿Jada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组跟李连杰一起逛街的照片。

在这条动态下面,有网友感慨,李连杰四个女儿,虽是同样的家庭出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实在令人唏嘘。

李连杰前妻的大女儿李思因为父亲的忽视,不敢追寻自己的幸福,35岁的她,至今不敢恋爱。

甚至,有一次她当众质问:“我为什么是李连杰女儿?”

在她厌恶父亲,抗拒幸福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家庭伤痛?

原生家庭崩裂,不被疼爱的孩子

一个,是父亲早亡,由母亲独自带大的穷小子。

一个,是出身名门,父母皆是芭蕾演员的富家小姐。

悬殊的身份背景,让黄秋燕的父亲放话:“结婚后,你在生活上可能会受一些委屈,夫妻关系也比较难处理。”

为爱痴迷的黄秋燕根本不听劝。

她毅然跟李连杰结了婚,并且从娱乐圈隐退,生下两个孩子。

她跟李连杰,一个在美国带孩子,一个在国内香港打拼,两地分居。

黄秋燕跟女儿在美国苦等李连杰团聚,等来的,却是他绝情的一句:“我们离婚吧。”

而离婚原因,是他爱上了利智。

李连杰全身心都在利智身上,他把两个女儿扔给老家的母亲照顾,一走了之。

在他离开时,李思怯生生地问他:“爸爸,你能不能不要离开我们?”

有一次,他回家待没几天又要离开,李思拉着妹妹抱住他的裤腿哀求道:“爸爸不要走......”

李思所处的家庭系统,因为父母的缺席而不再完整。

这让她时常觉得自己不被任何人重视,缺少安全感,甚至,她一度陷入自我否定当中。

长大后,她对恋爱总是抗拒,即便朋友极力劝说,她还是怀疑,自己真的值得被爱吗?

美国心理医生罗杰·吉德曾说:“父母的关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

李思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这种最重要的营养。

临终前,老人将儿子叫到床前嘱咐他:“你要好好对待她们,如果做不到,我死也不能瞑目。”

他处理完母亲的后事,想要把李思姐妹带到身边抚养。

谁知,女儿对他的亲近表现得非常抗拒。

李思甚至放下狠话:“我这辈子都不会和你一起生活。”

当初,李连杰希望女儿能够出席自己跟利智的婚礼,却碰了一鼻子灰。

李思哭喊着说:“你滚,我再也不要看见你。”

在学校,总有同学嘲笑李思:“你爸娶了别人,你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

为此,李思不止一次向外界发出质问:“我为什么是李连杰的女儿?”

李连杰这个名字,对她来说不是引以为傲的明星父亲,而是让她生活充满悲剧的罪人。

面对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李思这才坦言自己对婚姻抗拒的原因。

她说:“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和我一样被抛弃。”

这么多年,李思始终没有从家庭破碎的阴影中走出来,被父亲抛弃的经历,在她潜意识种下了不会幸福的根。

同时,在这个母亲缺席的系统里,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替母亲承担起痛恨出轨父亲的责任。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系统,孩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一些家庭系统里面,存在着某些不健康的关系或疏远,孩子会感到自己有责任维持这些关系,否则可能会导致家庭系统的崩溃。

母亲从这个家庭系统里面离开,李思把原本属于母亲的责任,包揽到自己身上。

譬如拒绝跟李连杰生活,叛逆地跟他争吵,抗拒他的安排,不愿开始自己的感情。

她用叛逆的方法,向“母亲”表达忠诚,折磨父亲李连杰,却也困住了自己。

很多时候,孩子会用像父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忠诚,被困在错误的人生模式中,不可自拔。

看见父母没有完整美好的婚姻,自己也不敢拥有一段很好的婚姻;

看见妈妈被父亲家暴,在亲密关系里也无意识会寻找到有暴力倾向的伴侣,无意识重复着父母的命运。

但这种爱与忠诚,是充满盲目性的。

只有学会把盲目的爱转化为有觉知的爱,幸福的能力才会重新长在我们身上。

放下盲目的爱与忠诚,去成为你自己

她知道李思的心结所在,为此,她经常疏导李思,说:“爸妈之间的事情是我们自己的决定,不管如何,他永远是你的父亲。”

见证母亲的幸福,加上母亲不厌其烦的劝说,李思渐渐解开心结,放下对李连杰的恨意。

她开始会主动联系父亲,跟他聊聊近况,嘱咐他要注意身体。

生日的时候也会为他准备惊喜。

李思终于不再背负母亲的“责任”,替她去痛恨父亲,渐渐找回自己幸福的能力。

在家庭系统中,李思开始重新回到属于“女儿”的位置上,对父母的爱也变得清晰起来。

父母关系的好坏,影响最大的永远是孩子。

假如我们也曾不幸坠入家庭阴影的泥潭中,又该如何放下这份“爱与忠诚”,走向自己的幸福呢?

或许你可以尝试按照下面的方法,去跟原生家庭做一个和解。

黄秋燕在劝慰李思时说过一句话:“妈妈是妈妈,你是你。”

李思以痛恨父亲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母亲的忠诚。

她把属于母亲的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造成了曾经的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痛苦。

但如德芬老师所说:“我们要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每一个做儿女的都有责任去尽孝道,但是他们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扛起父母的悲伤、痛苦和期待。”

爱父母,不代表我们需要去承受他们的压力,子女需要保持自我界限。

我们要明白家庭序位的关系,父母永远是大的,而孩子永远是小的,别再把自己当成家庭的拯救者。

把属于对方的能量、责任跟压力,交还给对方,让自己从僭越的位置上解脱出来。

你要优先照顾好自己,学会清理童年的旧伤。

原生家庭对李思的伤害一直存在,但是前期她没有发觉,直到被母亲引导,她才疗愈了那些创伤,从痛苦中脱身出来。

尝试去做自己的内在父母,疗愈这些创伤,重回这种“创伤状态”,去感受内心冒出来的负面情绪,如:害怕、沮丧等等。

与其用过去折磨自己,不如把握人生的主动权,主动去修复自身的问题。

当你不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陷入重复的痛苦模式时,你会发现,这些创伤都是可以疗愈的。

亲爱的,与父母和解,尊重他们的原貌,归还不属于你的责任,你才可以疗愈旧时的创伤。

如此,我们就能回到稳定的家庭序位里,真正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最怕你有工具不用,还说自己不懂得沟通;

最怕你明明是智慧父母,还说自己不了解孩子;

能够让你事半功倍,你难道不想要吗?

数字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关键词:消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