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组建第一批趣味编程社团,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创客教室,山东省邹城市电厂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之路已经走过了5年。在这5年的时间里,电厂小学充分发挥教育装备在教育改革和教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培养创新人才,普及编程教育为目标,以“编程”为人工智能导向,探索出了一条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之路。
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教育相关政策,同年12月,山东省在其最新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材中加入了编程内容; 2018年10月,山东省将编程进一步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并推出以编程为核心的初中教材; 2019年初,教育部在北京举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成果发布会,会议指出 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5个城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3-8年级的学生将全面试点学习人工智能与编程的课程。
事实上,电厂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之路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当时学校组建了第一支趣味编程社团。电厂小学老师石建星作为一个电脑爱好者,他业余时间学习了程序设计,并考取了C语言、VB等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学校提出了申请,最终参与创建了第一批趣味编程社团,并成为编程辅导老师。
石建星老师提到,在电厂小学开展编程教育的过程中,当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什么?其次就是教师怎么教?作为编程辅导老师,他通过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去网上学习一些编程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一开始学校采用国外的开源软件来教学,但由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松散、课程资源匮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彼时,国内少儿编程行业刚起步不久,编程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专业师资的匮乏、课程不够体系化和标准化、学习结果难量化都是行业发展的痛点,电厂小学面临的困境也是当时的行业发展之痛。
后来通过与当地电教站深入交流后,电厂小学最后研究决定:走出去,学经验;请进来,促发展。一方面电厂小学把学习的编程软件转换成了点猫科技旗下Kitten源码编辑器。之所以选择这款软件,是因为它是国内本土自主研发的一款软件,更符合中国孩子的操作习惯。同时选择了点猫编程平台,借助这个编程教学管理与课程资源一体化云平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老师参加培训,改变学校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打造了高效有趣的创意编程互动课堂。
总之,为了让老师们尽快熟悉起来,学校还多方面创造机会,让老师走出校门,到外地学习和培训,并加强校企协同。同时老师们自己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编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从中汲取和探索适合电厂小学开展的编程教育课程,教授给学生。
而他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2019年,电厂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审批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试点校,并确立了学校发展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的办学目标:以人工智能为导向,普及编程教育;2020年,编程教育走进电厂小学常规课堂。
孙铭泽是电厂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已经学习编程3年了。他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NCT图形化编程三级的考试,目前正在进行代码编程python和C++的学习,并在各项与编程有关的比赛中获得大奖。
其中,他和李宗澔同学在石建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作品《智能小屋》,获得了两项大奖。孙铭泽介绍,智能小屋中有非常多的智能技术,拥有智能空调、智能窗帘等,在屋外则有智能大门,整套程序运用了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了智能家居的智能化、自动化。他们还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勇夺科创实践类小学组第一名,被评为“创新之星”。
谈到学习编程的感受,孙铭泽说:“我觉得编程可以便利我们的生活,给科技带来进步;我喜欢图形化编程犹如搭积木的一次次拼接、代码编程的一次次修改Bug。综合起来,我觉得编程最有趣的地方是其“严谨而自由”的特性,修改一个字母都会带来错误或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