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朱允宏:猎罪图鉴,警营“神笔”

频道:悬疑电视剧 日期: 来源

3月29日《中国警察》杂志刊发《朱允宏:猎罪图鉴,警营“神笔”》一文,关注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科民警朱允宏,从警17年,从一支笔,到电脑画板,再到利用大数据辐射案件、事件的现场重建,将犯罪分子的长相或犯罪现场还原出来,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具体内容如下:

在影视剧中,警察与犯罪分子的博弈,有正面的激烈交火,有把“无间道”做到极致的卧底之争,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高科技较量,但还有一种不见烽火、鲜为人知的斗争方式——图战。

图战需要提取受害人受害时的情绪和记忆,或者通过受害者或目击者的描述,将犯罪分子的长相或犯罪现场还原出来,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这种方式,在面对毫无头绪的案件时,尤为重要。在全国两百万警察里,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并不多。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科民警朱允宏,便是其中之一,堪称警界“大熊猫”。

从警17年,从一支笔,到电脑画板,再到利用大数据辐射案件、事件的现场重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已深深地烙在了朱允宏的灵魂深处。2022年,朱允宏被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授予2022“最美基层民警”称号。

1981年,朱允宏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从牙牙学语开始,家里的长辈就给他讲述红军的故事,那些为国为民的英雄让他十分敬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守护一方平安的梦想。

小时候,朱允宏被父母送到了画室。朱允宏按部就班走着父母安排的路,2001年考上了云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朱允宏很有绘画天赋,大学时可以靠绘画做到月收入几千元。大家都觉得,他可以往艺术家的道路上发展。但朱允宏的选择,让所有人吃了一惊。2005年,朱允宏通过招考成为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一名民警。

入警之初,他以为自己可以扛着枪冲锋陷阵,可以举着盾保护站在自己身后的人民群众,可以隐姓埋名在最危险的地方“暗战”,可以在抓人时大喊“别动,我是警察”。

每每想到这些,朱允宏都激动得半夜睡不着觉。因此,当被分配到刑事技术部门,参与模拟画像、现场重建等刑事技术研究,工作地点在实验室时, 他有些失落。

纠结过后,朱允宏说服了自己:“监控系统不发达,案发现场很难找到目击者,会导致很多案子成为悬案;单位没有专门从事这一块工作的人,自己从小学习绘画,如果能靠绘画技能把犯罪嫌疑人画下来协助破案,同样是守护平安。” 就这样,朱允宏留了下来。

可是,开局并不顺利。当朱允宏按照受害人的描述认真绘画,但每一幅画作都不像犯罪嫌疑人时,深深的挫败感让他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在工作的第四年,萌生了辞职的想法。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5 名男子劫持了一名16 岁女孩,并对她实施了抢劫轮奸。

案发当天下着大雨,现场的证据和线索被冲刷殆尽,没有目击者,没有监控信息,被害人是唯一见过嫌疑人的人。

女孩很乖很可爱,来到刑侦支队那天,虚弱得说不出话,描述一会儿就要睡一会儿。

工作经验告诉朱允宏:不能去问细节,人在极端环境下,是记不住那么多东西的;不能问得太细致,那样会污染受害人的记忆……

太多不能做的事限制着朱允宏的问询,受害人的回答也让他无法落笔。

正是这句话,帮他打开了进入人像模拟世界的大门。

“肥头大耳?那他的脸肯定是圆的,脸部的脂肪应该比较厚,鼻头比较大,嘴唇也比较厚。”

朱允宏脑中这样想,手中的笔不停,又不断追问犯罪嫌疑人的其他特征,很快便画出了一幅人像。

他把画像给女孩看时,女孩脸上出现了惊恐的神色。

专案组用这张画像发布了协查令,当天下午就将嫌疑人抓获。

那天,傍晚时分,朱允宏下班走出刑侦大楼, 电梯里挤满了女孩的亲属,大家都想见见画出坏人的警察。当亲属们看到朱允宏时,泪水涟涟,拉住他不停地表示感谢。

那一刻,朱允宏终于感受到了自己手里画笔的力量:以笔为剑,依旧能还受害者一个公道!这起案件,让他找到了自身价值所在,重拾了工作的信心, 也坚定了继续留在警队的决心。

重拾信心后,朱允宏开始回忆之前的失败和这次的成功,试图找到可行的工作方法,解决自己的工作困惑。

“受害人描述犯罪嫌疑人时,一口咬定嫌疑人长得像某明星,结果对照着画出来的样貌一点都不像。这说明受害人在极端情况下,会对受到伤害的记忆进行回避,或者进行脸谱化加工,描述出来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愿意接受的部分,与实际情况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这次案件中,女孩描述嫌疑人长得肥头大耳。一般情况下,嫌疑人面部细节特征很重要,但在极端情况下,受害人没办法仔细观察,注意到对方的面部细节,所以神态会高于形状,整体大过细节。”

“在既往的工作中,自己总是注重细节,总想搞清楚嫌疑人的五官,结果困于局部,导致画像总是不像嫌疑人。而且,自己的问询方式不对,应该引导受害人描述自己对嫌疑人的印象,绘画技能有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和受害人进行有效沟通。”

“你最近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

“他的神态是凶一点还是和善的?”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成了朱允宏日常工作里使用最多的话语。慢慢地,朱允宏的“2∶8”占比工作法逐渐形成:绘画技巧占两成,沟通技巧占八成,通过沟通和画笔,提取受害者的记忆。

30岁生日前的两个星期,朱允宏受委托到邻县调查一起案件,目击者有十多个人,但每一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朱允宏用了两个星期,终于画出了嫌疑人的形象图,可目击者们没一个说像的。但朱允宏坚持了自己的判断,并把那幅图递交给了当地警方。

第二天一早,当地警方打来电话说,犯罪嫌疑人已经抓获,并把照片发到了他的邮箱。

如他所料,他画的和嫌疑人很像。

这次成功,验证了朱允宏工作方法的正确性,坚定了朱允宏的信心。

“三十而立。立业无论大小,找准方向很重要。”朱允宏在回忆时郑重地说,“那是我最好的30岁礼物”。

获得一些成功后,朱允宏想守护一方平安的心更加坚定了。

“平时只要不出现场,他就在办公室琢磨,回家时间越来越晚,总是在和同事们讨论案情。”同事们如此评价。

“他已经入迷了,随他去吧。”妻子卢林给予朱允宏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朱允宏自己也说:“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在极致的态度和努力下,朱允宏用自己的画笔协助破获了很多案件。

2015年,朱允宏接到上级安排的任务,对一起跨越22年的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画像。

该案犯罪嫌疑人于1993年作案后连夜出逃, 20年间音信全无。案件证据链不足,所有当事人对案件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案件成功侦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朱允宏拿到了一张犯罪嫌疑人20多岁时的照片,他的任务是画出该人50岁的样子。

照片上的人白白净净,20 年后还会如此吗?

朱允宏问自己,随即冷静分析:犯罪嫌疑人多年逃窜外地,尽管没人认识他,可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会增加暴露的风险,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工作;他学识不高,不可能做文员或者高管等工作;他经济能力不行,无法去做整容手术;为了活下去,他大概率会做流动性强的工作,比如摆地摊、送快递、当保安、做搬运工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他保证自己不被发现的最佳策略, 长年做这样的工作,那他现在的样子……

朱允宏开始果断落笔。半晌,一张比照片上人物更沧桑、消瘦的人像跃然纸上。

警方通过这一人像,在西北某省走访时, 当地群众认出了嫌疑人,最终将其抓获。

消息传回贵阳市公安局,大家都长长舒了口气:“20 多年了,案子终于破了。”

从以为能提枪驰骋疆场,到最终以画笔为武器,朱允宏走了很多年。在每一起案件的参与中,朱允宏都潜心研究、缜密分析,与受害人、目击者耐心沟通,反复揣摩研判,逐渐把简单的模拟画像演变为记忆重建,在数起重特大刑事案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很多案件的实际侦破过程中,案犯现场的还原对于案件的侦破有重要作用。但光凭描述, 无法将犯罪现场还原出来。

朱允宏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大数据结合,构建了一套现场三维模拟复原演示系统。

这一系统的诞生,大大提高了朱允宏的工作效率,现场还原工作变得得心应手起来。

没有目击者,也没有参考图,朱允宏根据现场的碎片,结合描述、炸药当量产生的威力等内容, 用模拟技术,将现场还原了出来,为案件侦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 年,一名在1997 年犯下刑事案件的嫌疑人被捕。在刑事诉讼环节中,需要现场指认。可近二十年过去了,当时的犯罪现场早已被拆除,现场指认已经不可能了。

朱允宏接到通知后,用了两天时间,根据当年留存的资料,将案发现场的一栋三层小楼还原了出来,为案子画上了圆满句号。

除了这些,朱允宏还还原过公交车纵火案现场图、仓库起火案现场图等,为及时侦破案件、精准打击犯罪提供了有力辅助。

2022 年5 月19 日,贵阳市公安局推出以警务人才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朱允宏工作室,把现场重建的工作效能拓展到承担更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领域中。

工作室成立后,朱允宏带领团队在“3·02”利民煤矿事故处理、“6·29”杀人案、乌当区养老诈骗案等案件侦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朱允宏说:“贵阳公安以我的名字命名了工作室,我觉得自己肩上责任更重了。很多战友在前线冲锋陷阵,我们后方人员一定要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一方平安。”

在这17 年里,朱允宏笔下绘出几百张嫌疑人图像,重建复原案发现场百余个,参与刑事案件侦查工作近千起,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已深深地烙在了朱允宏工作里, 他用手里的画笔,守护着祖国和人民。

提笔从戎,以笔为剑。朱允宏的战场,时刻在心中!

关键词:猎罪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