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又称壁虱、扁虱、狗豆子、草爬子,是一种体型极小的节肢动物,常栖息于草地、树木等植被旺盛的环境中,蜱虫是许多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危害极大。
但蜱虫的真正危害并不在此
蜱虫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蜘蛛的亲戚”,外形类似蜘蛛,成虫有八足,体长不超过一厘米,喜欢叮咬皮肤比较薄弱的地方,如脚踝、脖子等。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然而,蜱虫的真正危害并不在此。
专家介绍,蜱虫靠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来自其他动物的多种病毒。如果携带有某些病菌的蜱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此外,蜱虫还会将自己的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无论是幼虫、弱虫、成虫均能吸血。
每年4月至9月都是蜱虫活跃期,这个时候加上人们户外活动增多,因此很容易被蜱虫“盯上”。但医生表示,蜱虫叮咬也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户外活动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服、长裤,不要穿凉鞋,注意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减少裸露部位。
除此之外,户外回来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检查身体和毛发有没有藏匿的蜱虫。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身上有无蜱虫,尽量选择表面光滑的针织衣物,这样蜱虫不易粘附。
如果家里有宠物,定期进行清洁卫生和消毒,及时清理宠物身体和毛发上的尘土和寄生虫。在草丛打滚嬉闹后,要检查宠物是否被叮咬。
医生表示,如果真的被蜱虫叮咬,尽量在24小时内取出以减小感染概率,如无法短时间内得到医护救助,可考虑自行取出。
当发生蜱虫叮咬后,一般蜱虫的口部会嵌入皮肤,躯干部分留在皮肤外,这时切记不要用手指来捏住蜱虫。因为手指接触面大,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还可能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可以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位于头部),用镊子夹住蜱虫最靠近皮肤的位置(最大程度夹住头部),缓慢向上提拉。切记不能左右扭转蜱虫,最后用碘伏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
在蜱叮咬后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