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维度上,“鬼娃娃”、“恐怖玩偶”有过《鬼娃回魂》《安娜贝尔》等影片,只不过古早的《鬼娃回魂》是让杀人犯的灵魂进入玩偶,《梅根》与时俱进地改成了人工智能;而在类型维度上,“人工智能觉醒”或“机器人拥有意识”之类的主题对科幻片而言显得陈旧,融入恐怖片却显得玩出了新花样,还和当下最流行的话题之一ChatGPT相映成趣。
过去比较常见的是与“日式”、“泰式”等比较,近年好几轮“中式恐怖”流行所掀起的讨论里,也常将美式恐怖纳入比较。由于对比对象的特点比较突出和集中,“美式”才被半强行地归纳了出来。美国恐怖片本身有着比较漫长的发展和变化历史,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尺度下,恐怖片就是为了吓人的。
很多研究类文献都会提到一句话:“恐怖电影的历史与电影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不过它真正作为一种类型被大量生产,可以从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算起。当时环球影业制作了一大批以怪物作为恐怖来源的影片,涉及德古拉、科学怪人、木乃伊等,另一家公司雷电华创造的《金刚》有了“巨大猩猩登顶帝国大厦对战飞机”的经典画面,这部电影既是怪兽片的鼻祖,也开启了恐怖片的商业时代。
乔治·罗梅罗上映于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被认为是好莱坞“传统恐怖片”和“后现代恐怖片”的分界线。在此之前,非人类的怪物是恐怖的最常见元素,按美国学者诺埃尔·卡罗尔的美学理论,这背后的心理依据是“恐怖美学的核心元素包括害怕和恶心”,而肮脏、恶心就是非人怪物的主要塑造方向。
IMDB评分有8.2的《第六感》在结尾处给了巨大转折,尽管也有鬼魂要素,但故事推进不以恐怖作为卖点。这种用悬疑和叙事层次吸引观众的“伪恐怖片”渐渐也成了一种固定路线,《致命ID》《土拨鼠之日》《忌日快乐》等影片层出不穷。就连《电锯惊魂》,实际上也是通过接连不断的悬念设置创造出利润奇迹,某种程度上,“恐怖”在它的类型构成里不占主导。
科幻、怪兽类的恐怖片,既可以算类型融合也可以算一种类型回归,无论如何这两种题材元素很自然地又被恐怖片纳为常客。在国内取得过2亿以上票房的《寂静之地》里便有骇人的怪兽,当然,怪兽镜头多不多、是否以怪兽为主角如今成了区分此类和恐怖片和怪兽片的标准,全片没有多少“隐形人”镜头的《隐形人》就是极端案例。
据灯塔专业版,国内引进过的美国恐怖片里,票房冠军是《异形:契约》,季军则是《异星觉醒》,它们的科幻属性都比恐怖浓厚,也有像《梅根》这样更“像”恐怖片,但被观众评价为“原来是科幻片/喜剧片”的。这些影片反映的共性是,恐怖“退化”为一种元素,或可以作为其他类型影片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