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9日,瑞信、瑞银和瑞士政府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瑞银以30亿瑞郎的价格收购瑞信。这场让全世界紧张的瑞信危机,终于在周一亚洲市场开盘前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恐慌情绪在全球银行体系的进一步蔓延。
在这场暴风骤雨般的紧急磋商中,两方有着怎样的拉扯,瑞士政府为了保全瑞士金融业的大局,又采取了哪些强硬措施,AT1债券为何被一夜清零?《金融时报》和彭博社采访了数十位参与谈判的人员,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世纪大并购的全貌。
当瑞信3月16日(周四)宣布从瑞士央行获得500亿瑞郎的流动性支持并回购30亿美元化债券,看起来是奋力自救的措施,但其实它的命运早已被决定。瑞士央行和瑞士金管局出手不是为了拯救瑞信,而是为了给出售瑞信争取时间。
时间拨回到前一天,瑞士央行、瑞士金管局和瑞士财政部与瑞信董事长艾克索·莱曼 (Axel Lehmann),瑞信CEO乌尔里奇·科纳(Ulrich Körner)开了电话会议,宣布500亿瑞郎支持的同时,还传达了另外一条信息:“你将会和瑞银合并,在星期天亚洲市场开盘前宣布。这没有商量。”一名得知商谈内容的人回忆道。
周四,瑞银的董事长科姆·凯勒(Colm Kelleher)本来准备周五过圣帕特里克节,周六去苏黎世酒吧看爱尔兰对阵英格兰的橄榄球比赛。但一个电话打破了他所有的安排:瑞士政府要求他拿出拯救瑞信的方案来。
“银行处置(政府控制下的有序倒闭)会对金融系统造成灾难,并有危及全球金融系统的风险,”一名参与瑞银方面的人表示,“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瑞信)倒闭对整个瑞士财富管理的品牌形象不利。所以我们说,如果条款合适,我们会帮忙。”
“周四的时候,我们全部聚在了苏黎世。我们很清楚,瑞士政府将不计任何代价,要在周一早晨前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以此保护瑞士的国际利益,以及全球银行系统的利益。”一名接近瑞信的人表示。
当瑞信瑞银都意识到交易是不可避免了之后,他们各自请了顾问机构。双方还各自为交易磋商取了绰号:瑞银称自己为榆树,称瑞信为雪松;瑞信则称自己为科莫,称瑞银为日内瓦,这是瑞士境内两个湖的名字。
但其实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双方的直接交流很少,大多数过程都是由瑞士政府和监管机构的人员充当中间人,通过Zoom传达的。瑞信更是被故意蒙在鼓里,不清楚收购的价格和条款。
信中莱曼还拿中东大股东施压。莱曼表示,瑞信的三大股东里,有两个来自沙特,一个来自卡塔尔,他们已经对谈判的不透明表达了“极度不满”,要求给出合理的价格、保障股东投票权,并且移除退出交易的条款。莱曼强调,沙特和卡塔尔不仅是瑞信,也是瑞银的大客户。
作为回应,科勒周六晚在一家饭店外面给莱曼打了电话,并告诉他瑞银打算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信,相当于每股0.25法郎,远远低于周五1.86瑞郎的收市价格。随后,瑞士监管方通知瑞信,将通过紧急立法的形式,剥除两家银行股东对这项交易投票的权利。
“最大股东表示绝不会再投一分钱,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不信任投票。我认为,如果他什么都不说,我们今天的处境可能会非常不一样。”一名接近瑞信最高管理层的人表示。
实际上,一开始双方的磋商还是“相当友好”的,但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情况越来越糟糕。到周五晚间,瑞信的客户存款在过去三天里已经流失了350亿瑞郎,法国巴黎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大行也在切断和瑞信的业务往来。各方的压力都非常大,瑞士监管机构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
瑞士财政部长卡琳·凯勒-苏特(karin Keller-Sutter)的压力尤其大,因为全球的监管者都在敦促瑞士采取更快更果断的措施,阻断恐慌蔓延。一名瑞银的顾问表示,美国和法国方面的施压尤为强硬,“把瑞士方面踢得屁滚尿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周末就和凯勒-苏特打了好几通电话。
为了周日结束前拿出方案来,三家瑞士机构甚至威胁称,如果瑞信不签字,就把董事会撤掉。瑞银方面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最终勉强同意加价到30亿瑞郎,但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包括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支持和政府承担的最高90亿瑞郎的损失。
最终,瑞信董事会在仔细阅读了最后的收购条款,并和顾问机构快速商讨之后,告知三家机构他们将接受30亿瑞郎的收购。当瑞士财长凯勒-苏特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在亚洲市场开盘前达成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