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的药材业历史悠久,1644年,江西清江县樟树镇程坊村一位黄姓药商,贩运地道药材来湘潭销售,在十二总开设药材行栈,就如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种下了一场关于湘潭“药都”美名的种子,此后湘潭的药材市场飞速发展,并有了“药不到湘潭不齐,药不到湘潭不灵”之称。
在上世纪“金湘潭”码头经济繁盛的十五总,一家老字号的松鹤龄药店矗立在此。当时,松鹤龄药店只有四间房屋,是传统的手工式作坊,采取前店后厂模式,后厂制成的药品直接在前店进行售卖。这便是飞鸽的雏形,一个传统的老式作坊药店,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民安”之所。而我们的富兴飞鸽药业的故事便从这时开始了。
1951年由湘潭市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湘潭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十五总松鹤龄药店的基础上成立了湘潭市制药厂。当时职工一共才6个人,其中一位负责生产中投料工作的罗传连先生也是江西人,罗传连先生也许从未想过,他这一生三代人都会和现在的富兴飞鸽药业绑定在一起。1978年,罗传连退休时,将投料工作手把手教授给了儿子罗文俊,当时,在农村做“赤脚医生”的罗文俊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和责任,这一干又是一辈子。到了1996年罗文俊的女儿罗宏辉,以文化成绩第一名成为最后一批通过考核进入飞鸽药业的子弟兵。
湘潭市制药厂于建厂当年的12月1日正式投产,投产之初产值仅5837元,利润1264元。当时,小小一贴的代温灸膏,便是老湘潭人民心中暖暖的记忆。经过多年经营,至1965年湘潭市制药厂总产值已达到1556700元,上缴利润193000多元。在全市人民的殷殷期盼中,属于湘潭的“飞鸽”第一次展开了它的翅膀。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湘潭市制药厂在业界声名鹊起,不仅是排名仅次于湘潭电化厂的市属第二大企业,还与株洲中药厂(现在的千金制药)、衡阳中药厂(现在的紫光古汉集团)和长沙中药一厂(现在的九芝堂药业)并列被称为湖南省制药界的“四小龙”,位列全国56家重点制药厂之列。
据王征先生描述,那时来药厂进货的大卡车可以从马路上一直排到厂门口。由于企业发展得好,员工福利待遇好,连一些卖菜的菜农都自觉集中到制药厂附近来做生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后来的晓塘路马路市场。
那时,当其他药厂都将资金集中在提升技术、扩大生产,筹备将来在制药行业大展宏图之时,湘潭制药厂却注意到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房地产行业,试图搭上这一高速列车,将产业往新的高度发展,决定将一笔多达400万的资金投入到了惠州发展房地产。
1998年,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重振药厂辉煌,在湘潭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湘潭制药厂作为湘潭首批5家企业改革模式探索企业之一,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改制后,药厂更名为湘潭飞鸽药业有限公司,从此,“飞鸽”正式从商标进入到企业名称中,此举也包含着当时飞鸽人心里的期盼和对未来美好发展的愿景。或许,还有飞鸽人藏在内心深处,不愿透露的骄傲。
作为当时的试点工程,已更名的湘潭飞鸽药业有限公司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勇于探索的飞鸽人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1998年到2004年的整个股份合作制经营期间,由于责、权、利及股权结构不明晰等原因,企业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有经营模式,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长足发展。
2003年,湘潭市飞鸽药业着手进行GMP认证(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国家药监局当时推行的药厂准入门槛),但当时晓塘路的老厂区占地只有50多亩,场地和当时的生产条件都很难符合认证的要求,即使原地改造也显然不利于将来的发展。于是,企业基于生存与发展的考虑出资在双马工业园购买了一块200多亩的土地。
由于当时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并未取得预期中的长足发展,这就导致湘潭市飞鸽药业的资金储备并不富裕,加之物价上涨的客观因素,2004年初,新厂房的建设才进行到一半,企业就陷入了资金难以为继的困局。
就在湘潭市飞鸽药业进退两难之际,一家以新兴产业为龙头,汽车服务业为支柱,产业园区开发为主导的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富兴集团与湘潭市飞鸽药业达成了承债式兼并飞鸽药业的协议。当年,富兴集团即投资1.8亿元,完成了飞鸽药业GMP规范厂房等设施设备的生产基地建设,并于次年一举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GMP认证。湘潭市飞鸽药业有限公司也正式更名为湖南富兴飞鸽药业有限公司。
成为富兴集团旗下的一员后,新的管理层调整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内病外治专家,创新中医疗法”的品牌形象,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将湖南、上海打造成销售大本营,同时多省市发展代理商;另一方面,企业敏锐捕捉市场动态,紧贴国家医改政策,上下空前重视药品的集中招投标,目前,企业的17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6个产品进入了湖南省基本药物目录。谈到这里时,王征先生自豪的说:“有的药房就算不挣钱,也要进我们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顾客会找啊。”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将数代飞鸽人内心的自豪与骄傲,彻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