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李运其出生在湘潭县射埠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乡亲们眼中,李运其从小就不安分,脑袋里常有新点子蹦出来。由于家境清贫,1977年,年仅16岁的李运其放弃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离开学校来到了韶山弹簧厂,工资仅有30几块钱一个月,当时湘潭县有66个乡镇,每个乡镇仅有一个指标,上班三年就能转正,在当年“铁饭碗”的普遍思想下,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初入社会的李运其,没有经验就问,没有技术就学,没有优势就练,靠自己的一双手担起了家里的重担,这一干就是6年。
李运其选择的第一个创业方向,是搞副食品加工厂。因其生产的小花片、发饼等产品,品相好,味道好,在当地很快就小有名气。当年镇上还没有一条水泥路,李运其就骑单车去叫卖,向周边乡镇去销售。慢慢地,市场打开了,李运其也考虑设备更新,增加产能。当他提出增加投资的想法时,可能是考虑风险太大,其余股东们都不同意,李运其只能无奈的选择了放弃。
既然一条路不通,那就换一条。这次,李运其看中了运输业,为了能展开手脚,自己筹钱和贷款,几姊妹一共置办了4台运输车辆,一人一台承包拖土运输,李运其请了司机白天开,晚上就自己来。在跑运输的几年间,李运其接触到了矿产业,看到开矿比较赚钱,同时也咨询了对矿业比较了解的朋友后,他的脑子又转了起来,心一横,把车变卖了,毅然前往河南开矿。自己开采、自己提炼、自己运输,能自己做的事情,李运其绝不假手他人,亲力亲为的李运其每日奔波在矿岭上,一趟就要好几个小时。起早贪黑的生活,并没有压垮李运其,反而让他充满干劲,也许这就是一个朴实而有胆识,普通却又极不普通的农民企业家的真实写照。
1996年在外创业多年的李运其带着妻儿从河南回到了家乡。虽然临近春节,但是村上却感受不到太多过年的气氛,因为乡亲们的生活依然不富裕,看到这一情景,李运其又动起了心思。他回想起在河南开矿时,当地的老百姓把石头山开垦出来大兴造林,靠大面积种植药用经济价值非常高的枣皮树致富。李运其顿时眼前一亮,说干就干。当晚他便和妻子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妻子听到后是一万个不同意,认为那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并声称只要李运其去造林,她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妻子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没有动摇李运其的信心,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李运其第一时间找到村支书要求承包村上110亩荒山。当初,村支书以为他在开玩笑,乡亲们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也都说他傻,当时在月塘村乃至全镇、全县,花这么多钱来承包荒山造林,毕竟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资金投入大不说,一颗苗木种下去,至少三、五年才能出成果。第一次包山植树,经验尚且不足,加之气候和土壤等方面的原因,三个月后,110亩树苗全部枯萎死亡,20多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2006年,李运其开垦的荒山新造林达11000亩。基地有了,怎样依托基地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头脑灵活的他,看到了茶油深加工这一难得的商机。湘潭县是传统的油茶产区,有着丰富的油茶资源,但当时的湘潭却没有一家油茶精加工厂。2007年,依托自有的油茶基地,投资510万元,李运其成立了湖南农其农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先进的8脱工艺,未添加任何化学物品,可年产精炼茶籽油3000吨,创立了“天子山茶油”这一“湖南省十大茶油品牌”,也填补了湘潭市“精炼茶油”的空白。
“一个人的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这是李运其常对家乡群众说的话。为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李运其积极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契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动乡亲以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发展油茶、楠竹等林业项目。在技术难点上,李运其不仅将多年累积的林木栽培技术传授给村民,还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重点指导。在他的基地示范带动下,射埠镇掀起了开荒造林的高潮,全镇上下已有1500多人走上了产业发展之路,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近百人。通过免费赠送树苗、帮助流转土地等方式,李运其还对40多户特贫户重点照顾,其中大部分都在他的帮助下顺利脱贫,全镇涌现规模造林大户25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月塘村的村民龙某以前在家务农,经济效益不佳。看到李运其种植苗木,效益颇丰,他也想加入,但由于缺乏资金,第一批苗木的购置款都很难拿出来。李运其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他,为他垫资购买苗木,并免费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在2004年,他种下了10亩苗木,到2008开始收效,到现在,他的苗木基地已达到50亩,年利润达6万余元。而像他一样的人,仅月塘村就有30余户。
现在,村部建好了、道路硬化了、路灯亮起了、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李运其的脸上也笑开了花,他用勤劳的双手,在苍茫林海中构筑了一条通往小康的光辉大道。李运其,一个憨厚朴实却不失睿智的普通农民,一个脚下踩着泥土、心中装着农民的领头人,一位有担当、有情怀的市政协委员。他将迈着坚定的步伐,在这条他认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