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管控放开三个月,经济指标呈现复苏迹象,工厂动了,商场开了,街上的人又回来了,大多数人也承认感受到了那久违的烟火气。
外面鼓声雷动,政府也在擂鼓助威,就像京剧里催促了半天的“急急风”,但他们内心却还有点打鼓。
而我们想说的是,别急,让信心先飞一会。
自从去年年底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后,各项经济指标的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今年1、2月份的PMI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清楚表明经济回暖到了临界点。
据我们与一线企业经营者接触了解,当下生意人群体的信心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状。
两头是极其悲观和盲目乐观,中间是最大公约数——内心充满信心但不敢往前迈大步,普遍选择小步快跑。
这一结论也在阿里巴巴旗下综合类B2B电商平台1688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得到了印证。
这份面向平台100万卖家的问卷报告显示,61%的受访企业2022年的经营年收入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长,同时超过六成的商家认为今年的生意将实现10%以上的同比增长。
这份调研报告的样本虽然只有100万,但考虑到1688的卖家全部是产业带的源头厂商,而且这100万商家中超过50万是工厂,这个报告的结论就变得很有观察价值了——制造业的土壤肥力还在,中国经济的底盘也是稳的,源头厂商不仅在疫情中熬下来了,而且当下的信心还很充足。
信心也是会传染的。
商家信心带动了平台信心。依然以1688为例,该平台今年2月推出“双保”计划——对新入驻的商家“保获客、保订单”,承诺每个商家平均每天至少一个新客户。
“双保”计划启动后,1688新增商家数量持续大增,连续多日保持同比三位数的增长。2月份的一天,商家入驻数量超出去年双11当天近20%;3月份的一天,新签商家和续签商家数量均创历史纪录。
这款模拟三体星系的游戏,会在某个难以预料的时间点进入“乱纪元”。
乱纪元期间,昼夜和四季更替变得毫无规律,而且时常伴随极度恶劣的气候。三体人被迫发明了一种脱水技术,就是把自己脱水脱到只剩一张干瘪的皮。
如果疫情是突如其来的乱纪元,那么脱水的三体人是谁?
书单君最先想到的是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家们。
前段时间,我们与来自这个群体的几位朋友聊了聊。
其中有位名叫曾多纳,今年34岁。他经营的“七加旅行”,原本是一家140余人、年收过亿的跨境旅游公司。
疫情爆发两年后,国内倒闭的旅行社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锐减33%。他的公司也没有幸免——只剩下6人,其中还包括了他本人和他的妻子。
同时,他带着仅剩的公司骨干,收缩战线到赣州老家,转型尝试露营、直播,甚至卖白酒,想尽一切办法让公司维持基本运营。
疫情耗光他近10年的创业积累,但他最终还是熬到了去年12月13日——国内疫情放开的日子。
曾多纳为重组团队,连夜打电话给疫情期间离职的老员工。对方一听是他的声音,老泪纵横:“没想到公司还活着。”
我们还与曾多纳的朋友张美吉聊了聊,她原来主业是帮助创业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发掘和培养高管人才。
疫情之下,她也遭遇了和曾多纳近乎一样的困境,手里的创业公司不少陷入停滞,也无法展开线下活动,而她自己还被确诊癌症,治疗就花掉了153天。
还有在福建泉州做树脂工艺品的余重阳,疫情时连续几个月没有新的订单,最后硬着头皮跨行去做口罩。
在石家庄做毛巾的赵会东,面对不间断停工的工厂和从不间断的各项支出,只能缩减业务量。
身处疫情这个“乱纪元”中,他们纷纷脱水干瘪,只保留维持生命最基本的组织纤维。
而疫情过后,“三体人”们过得如何?
曾多纳和余重阳属于很快就得到充水的那种。
曾多纳抓住旅游业报复反弹的窗口期,七加旅行重新扩张到近40人了,接待游客的数量恢复到疫情前50%。
余重阳在1688接到30万件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订单。目前工厂彻底回到以前热火朝天的样子。
张美吉癌症治愈,但她把每天工作限制在5小时内。于是她改变思路,开设个人公众号和视频号,用内容做杠杆,重新定位和打造自己的品牌。经过年后这段时间的调整,她的客户量反而比疫情之前更多更高质了。
赵会东细分品类和定位客户群体,摸索出毛巾个性化定制的思路。推出运动型、育婴型、女士型等不同功能类型的个人专属定制毛巾。在订单量没有大幅反弹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从6%到30%的高质量增长。
复苏的方式不同,但三体人们都在重新变得鲜活、饱满、立体起来。
现实不仅是创业者们的“三体游戏”,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疫情中脱水的三体人。
有些人像曾多纳、余重阳这样,从脱水状态恢复过来后,发现所处行业正好在释放此前被疫情挤压的需求,那么只管大胆发展就是了。
有些人则像张美吉、赵会东这样,要么是脱水时伤到组织纤维,要么是醒来后发现整个世界不像脱水前那样运转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适应自己的状态,也要探索往前的道路。那么,缺乏信心、懵懂一阵子,也是无可厚非。
一边是百废俱兴,一边是集体焦虑,这并不是社会层面的精神分裂,而只是两种真实情绪叠加后、所呈现的自然而然的时代旋律。
一位创业者坦白地告诉书单君:其实外界擂鼓助威之声不少,内心忐忑打鼓之声也不能说没有,但摆正心态,冲出营帐奋力厮杀,这就是创业者的宿命,我们别无选择。
无论如何,不管当下有多少造成焦虑的根源,“挺过乱纪元”这件事本身,理应是压倒一切利空因素的利好。
从社会面的角度来看,疫情期间挡在我们面前的是卷帘门:飞机停飞、航运停运、工厂停工……你想做什么,疫情就把门拉下来,让你吃闭门羹,让你看不到希望。
就业率、出生率、金融市场、外贸订单,还有房地产……同样是前进的障碍,撞开这些障碍很难,但好在能透过玻璃看到方向。
显然,国家也没有因为开年以来的复苏迹象而盲目乐观,而是有意放缓经济反弹的脚步,给整个社会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借着这样的机会,已经有信心的,大可以“放下包袱,大胆发展”;暂时没信心的,也不用着急,不妨一边找方向,一边攒力量,等遇到拦路的玻璃门,卯足劲道把门推开了,就是一条出路。
毕竟,挺过疫情只代表生活重回能够变好的轨道,但不代表变好的生活会自动来到。
原标题:《开年两个月,这群“三体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