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人间再无神,起于周礼,兴于黄老之学,止于中央集权制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神,自古以来都是被人仰视或跪拜的对象,可它招之不来,却又挥之不去,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因古代政权的需要在不停的迭代变迁。

秦汉以来:法家和儒家思想渐渐得到重用,人性开始扩张,而“神”的地位从人的心灵上逐步走向名存实亡,这是心灵上的神。

殷商君主的君权神授的观念,尤其是在纣王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在《尚书·西伯戡黎》记载纣王在面对群臣讲过这样一句话:“我生不有命在天”,即他认为上天赐给殷商的大命永久不会改变。

纣王帝辛认为上天神权就是为了维护帝权的而存在,他只想借助神权来巩固自己无上的帝权地位。商王朝上、下都笼罩在纣王的暴虐无道下。

武王认为,殷商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纣王上不敬天地,下不敬祖宗,中间无端杀戮臣民,却独占上神之眷宠,并将至上神转化为祖先神的观念,并特殊化自己与祖先神的关系,就此用来压制臣民的思想,以达到永固帝权的私心。

武王认为,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之灵,聪明者做君主,而君主要承担做百姓父母的责任。“人”为万物之灵,是天地中最为珍贵的,这个“人”字在社会关系的表现就是“民”。

“天佑下民”思想的提出,武王认定上天立君立师的目的是为了佑护下民,所以上天赋予君主的地位就应当像父母一样承担保护人民的责任,这是遵从上天的意志。如果君主虐待人民,那就违背了天意,必然会引发“皇天震怒”,其结果注定“天命诛之”。

直到战国时期,以《老子》思想形成了两种流派,“庄子的自然主义”和“全力钻研谋略、用兵等伎俩的黄老思想”,二者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使当时的知识文化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丰富、推崇了神学的发展和普及。

笔者认为,《封神榜》的“封”字将“神与人”之间建立起命运共同体,周王朝敬天、敬神,并认为神的本意是为造福黎民百姓,这才有民间从“怕神、惧神”开始走向“拥戴神”,甚至出现了“人可以修道沉成仙”的说辞。道家文化得以壮大,正如《封神榜》中三百六十五位各显神通的神仙一样,神文化贯通了人们的生活和劳作,神仙的地位已然达到了巅峰。

从西周来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多年,此时已然是礼乐崩坏,而孔子的出生地鲁国,周礼尚保留完整,孔子带领弟子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一生,在周礼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的理念“仁、义、礼、智、信”,强调人要各安其分,各守本位,不要犯上作乱,于国家要忠诚,于他人做到守信,于祖先讲祭祀礼仪,于自己要求进步。

至此,以往统治者拿神来教化百姓的方式不再被推崇,神仅被重用于祭祀活动,而完善国家制度和树立道德规范成了帝王稳定国家和统治黎民百姓的重要手段。

总结:神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从自然神被殷商封为的祖先神,到商朝神成了为人服务的上天神,最终在隋唐以来神与人共荣,神由深山老林走向大街小巷,出现了英雄神。

关键词: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