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古代尤其如此。古代的农民主要是靠天吃饭,地理位置是否优越就决定着农民的收成,而国土面积是否广大,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资源是否丰富。从这方面来看,我国是有着比较大的优势。
中国的地形比较齐全,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等,气候带也比较丰富,这就给中国带来了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资源数量。中国现在的领土游960万平方公里,这是几千年以来各朝各代所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在春秋时期也将战争是作为国家大事,主要是巩固自己的土地,然后扩张领土。经过中原各个诸侯国的角逐,在公园前200多年,由曾经不起眼的秦国打败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建立了新的王朝。自此之后就以秦朝版图为根据地,中华民族将领土向外拓展。秦朝之后的汉朝积极向外开疆拓土,打下了不少地盘。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汉朝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丰功伟绩。
秦朝因为奉行法家政策,对百姓欺压极其严重。公元前209年,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奏响了秦朝灭亡的前奏。天下各路英豪纷纷响应,在此期间刘邦和项羽就参与到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大浪潮中。
在成功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刘邦和项羽的位置就有些尴尬,天无二日,两人必定会为天下之主的位置激烈的争斗一番。果然,刘邦和项羽持续打了四年,最终因为刘邦善用人才,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粗心中计在乌江前自杀。
接下来刘邦创建了持续将近四百年的大汉王朝。期间有王莽篡汉这件事,导致汉王朝的统治中断,由于其存在时间极短并且也不是正统政权,所以现在的历史学家通常不承认这个政权,而是根据汉朝首都位置的不同分为西汉和东汉。公元202年,西汉开国者刘邦在定陶称帝,把首都定在长安。
刘邦深知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压榨百姓压榨的太厉害,并且还用严酷的刑罚,所以采取“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汉初所推行的黄老政策大概持续了六七十年的时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经历几年的战乱之后有了喘息的机会,工业、商业以及农业发展的都较好,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在刘邦之后,吕后夺权,在政治上是比较混乱,而经济上却并没有太大的倒退。在之后汉王朝也出现了几位比较优秀的统治者,比如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可以说正是有了前期的政策,才有了“文景之治”。
这是中国在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往往被后世治国的时候拿来借鉴,为后面的贞观之治、仁宗盛世等提供了足资借鉴。在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代,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文化有了飞速的发展,还为后面的汉武帝征讨匈奴以及向中原以外的的方开疆拓土养精蓄锐。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的儿子刘彻出生。其实汉武帝最开始并没有被景帝立为皇太子,在他之前另有其人,就是栗姬所生的刘荣。随着栗姬地位的上升,以前跟她作对的人纷纷讨好她,甚至有人向她提亲,景帝的妹妹刘嫖就提出将女儿嫁给刘荣做妻子,以此来化敌为友,但遭到栗姬的严词拒绝。再怎么说刘嫖也是皇帝的妹妹,对栗姬的态度十分不满,就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特别爱嫉妒别人,看到其她妃子得宠的时候,就在背后里诅咒她们”,这让景帝对栗姬的印象发生了巨大转变。
之后景帝生病的时候,汉武帝试探栗姬,这一下点燃了栗姬,让她非常生气,甚至对景帝大放厥词,这让景帝在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对栗姬疏远,终于在公元前150年废除了刘荣,正式立刘彻为太子。
首先在政治上汉武帝慢慢转变了汉初推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逐渐用儒学来维护统治。起初还受到窦太后的阻挠,在她去世后,汉武帝才得以完全掌权。在朝廷上大批量任用经受过儒学教养的人,进行儒学改革。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上,汉武帝改革郡县制,逐步缩小了地方势力的权利。
其次在军事上汉武帝采取“灭胡”政策,采取积极的向外扩张的政策,从刘彻的谥号“武”也可以看出这个皇帝的特点,就是爱打仗。
在西汉建立初期,匈奴屡次进犯,因为汉初实行的是黄老政策,没有实力也不愿意去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斗争,到了文帝时期,匈奴的活动范围逼近首都。到了汉武帝这一代,时机已经非常成熟,有资源也有实力去抗击匈奴。
在积极备战期间俘虏的匈奴降兵口中得知,在西域地区也活跃着一只游牧民族,历史上称之为“禹氏”,他们曾经和匈奴发生过冲突,多次被匈奴所击败。
汉初大月氏的实力已经十分微弱,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对匈奴的仇恨,想着将来的某一天去讨伐匈奴,恢复往日辉煌。敌人的敌人就可以当成朋友,汉武帝再考虑到仅仅依靠大汉的实力不能将匈奴一网打尽,就想要与这个异族朋友共同攻击匈奴。
在这个想法下,汉武帝开始在朝野上下寻找合适人选,智慧和胆识超群的张骞被汉武帝看中。承载着汉朝重任,张骞向西域进发了。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前后经历十多年,其所经过的路线,在历史上被称为丝绸之路,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与西域联系。
当张骞经历千难万险见到大月氏部落之后,发现这个民族变化的非常大。这个民族迁徙到了相当于今天的中东地区,他们逐渐定居,由游牧民族转向农业民族。当张骞告诉他们汉朝的计划的时候,他们早已无心东还,并且以距离太远为理由拒绝。
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并不影响张骞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西部地区,并且将西域特产也带回了中原。虽然最开始的目的去请求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但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联系。
张骞在被大月氏解决之后,又在中亚地区游历了一年,了解了许多地区的风土人情。大宛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地盘虽小,但是资源丰富,最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盛产日行千里的宝马,在张骞一行人回朝后,把这个国家盛产宝马的消息告诉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知之后,汉武帝非常高兴,汗血宝马可是攻打匈奴不可缺少的装备,就决定进口那个国家的宝马。
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因为向大宛国进口宝马的缘故,让汉朝的疆域变得更加辽阔。
大宛国早在之前就听说了东方有个实力强大的汉朝国家,很乐意让其来进口宝马,并且希望和汉朝建立外交关系。但当汉武帝派人员带着黄金等贵重物品去换大宛国的宝马的时候,两者之间因为交换意见不同,而发生了矛盾。
最终宝马没有换成,汉朝的使臣也被大宛国杀害。这件事让汉武帝大怒,没有让大宛国亲自来送马就已经对他们很是照顾,不换马也就算了,还把使臣给杀了,汉武帝当即决定要出征大宛国,要不然他们真的以为汉朝好欺负。
当时的朝臣有很大一部分反对汉武帝的这次远征,他们认为大宛国只不过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家,地盘小,人又少,虽然资源丰富,但是距离汉朝实在太远,没必要费心费力的去攻打。汉武帝回怼说:“大宛国杀了汉朝使臣,如果不给他点教训,西域的其他国家怎么看待汉朝”,这一句话将大臣们怼的哑口无言。
汉朝派了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去讨伐。大宛国距离汉朝十分遥远,而且路途上也要经过许多小国,这些西域小国在匈奴的攻击下采取团结对外的政策,这让李广的征讨之路困难重重。到敦煌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前进,但汉武帝并没有让他们撤回来,而是让朝廷给他们派送粮草。看来汉武帝对这次讨伐下了很大的决心。
在军队猛烈的进攻下,攻入了大宛国的首都,杀了他们的国王,至此大宛国完全臣服汉朝,这个关系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时期。
在击败大宛国后,汉武帝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在西域设置都护府,以此来让西域的各个小国看到大汉天威,这实际上也将现在的新疆地区正式的纳入中原政府所统治的范围里,为之后的国家乃至现在,都创造了无法衡量的价值。
汉武帝打下的新疆地区,如今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战备省。从地理位置上看新疆位于中国最西端,是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从交通上看,新疆是中国古代通往中东的必经之路。到现在新疆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愈发的凸显出来,是中国“一带一路”所经过的核心地带。除此之外,新疆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为中国提供者源源不断的资源。
从开通西域这一点上看,汉武帝真是个对中国贡献极大的皇帝,要是没有他的存在,那可能现在中国的版图中就没有新疆。
当然汉武帝也不一直都是明君,在统治前期,他的政治还是清明的,但他有个弱点就是爱好神仙,特别痴迷长生之术,并且独断专行,导致晚年政治统治并不是很好
中国历史上战争频发,正统王朝的国土面积或大或小,但大体上保留了如今的版图。如今每个国家的领土都是不容许轻易进犯的,不像古代那样随意打打杀杀。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新疆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政治自治制度也加强了地区的稳定。这让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骨肉相连,任何国际势力都无法将其从中国分裂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