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新所孙兆洋博士,是本研究团队标准组的第一副组长。听说孙兆洋是航天专业背景,还听说曾在新加坡学习(工作),不知为啥进了中标院,更不知为啥主动加入本研究团队。孙博士看上去学识渊博的样子,只是经常会说:听领导的,听领导的!
团队研究标准初期,孙兆洋协助组长做了相当翔实的文献汇集(大部分内容到今天我也看不懂),然后按部就班地展开研究工作,再然后悄悄告诉我:因为没找到有效参照系,完全不知道咋办了,想听听领导指示。我回答:别说这种新型标准,旧的我也不懂呀!我反问:为什么找不到参照系呀?孙兆洋回答:在现行的标准化理论体系内似乎找不到适配的理论工具。我又问:不能自创一个吗?孙兆洋没回答,估计心里想:老陈说得可真轻巧……哼!
此后听说,孙兆洋与大伟、蓬春、艳子、龙斌、芳华、文雅、东为以及相关技术专家等很多人沟通了好多次,聊的似乎主要不是标准,而是仔细询问与互联网电子数据证据相关的商务模式、取证场景、操作细节、管理方式、技术难点等具体事儿。
好像半年多后的某一天,老友志斌约了几个人晚上去百叶居吃涮羊肉,孙博士在门外告诉我,自己似乎找到问题的症结了:如何理解与“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此类新型标准的逻辑基础;然而,现行标准化理论体系确实没有相应的理论工具。我觉得有些道理,只是也不知道咋办。我问:你能试试吗?孙兆洋答:我先试试,心里没底,估计未必行。
吃涮羊肉之后大约三个月,孙博士上门找我,粗略说了说有关“基线原则”的构想。之后好像又三个月,孙兆洋向研究团队初次简单介绍了“基线原则”,立即得到了相当热烈的回应。一段时间后,以“基线原则”为理论工具的第二版行业标准(草案)应运而生。又过了些日子,孙兆洋告诉我:一家三口终于第一次自驾游,上小学五年级的瘦弱儿子第一次主动步行了15公里,并且告诉长辈们:我又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以后别再跟我说“不可能”!
近日,孙博士受邀在江苏省局网监培训班上首次公开阐述“基线原则”,会后告诉我:不知何时习惯了“听领导的”,后来开始思考Know What?然后开始思考Know Why?最近一直在思考Know Where?恐怕一时得不到答案。
或许,人人都有机会迎来“今生中的来世”,不仅后代就是一定意义上的“来世”,更为重要是,当世界观发生根本性改变之时,自己就开始迈入“来世”,当然,必须以找到或遭遇“本我”为前提。只是,我还没搞清,孙博士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广西防城港市局何芳华,是研究团队制度组副组长之二,也是广西局张雄伟的得意门生。芳华爱好登山、观星、跑半马、玩无线电……估计是发挥了迎风面积较小的优势;说话总是斟词酌句,时不常冒出几句流利的防城港英语;行事中规中矩,只是有时显得紧紧巴巴的,在京短训期间,无论我说什么都回应“是是是……”不管我说的有没有用(不知哪种多),都会记在小本本上,心里不高兴了就低头不说话……
听说,芳华特别受“四人团”爱戴。据说,为了手把手地带好新人,无论是在“制度研究组”还是在制度组,芳华经常晚上八点半召集视频会,半夜十二点能散都算早的;为了制定“完美”的分析图表,芳华能把“四人团”折腾得死去活来;为了能让每一次PK都精彩,芳华经常悄悄帮了左边帮右边……没想到,如此敬业助人(折腾别人)的人,居然借故缺席了研究团队唯一一次线下集中。当芳华哑着嗓子参加了不久后的视频会时,才知前些时候突患险疾,瞒着大家悄悄做了手术……
制度研究中期、后期,好像芳华不再对我点头称是(估计终于能躲开了),不仅明着和大伟“斗勇”,而且暗中还与龙斌“斗智”,并且越来越享受“黑”人与自“黑”的“无耻快乐”,身上的紧巴劲儿也几乎感觉不到了,估计“四人团”也没再遭遇“婆婆妈妈”。后来听说,芳华开始思考如何把在研究团队所获先转化为推动防城港网监工作的方法,再力争为广西网监发展多做贡献。再后来听说,曾因热爱网监谢绝调岗升迁的芳华,似乎在本部门升职了(估计也是领导怕他再折腾别人)。
传说,佛祖才得大自在,菩萨、罗汉们好像得了中自在。我等凡夫俗子若能得了小自在,就算是不知何时修来了的福分。如果能少些你想躲开的人,多些对你“婆婆妈妈”的人,或许就能早点儿得个自在。
吉林省长春市局绿园分局逯蓬春是研究团队标准组成员。作为哈工大计算机信息专业的高材生,蓬春打牙祭时总是默念加菲猫的著名哲言:减肥~当然是从明天开始!在京短训期间,逯蓬春为了学习标准化基础理论,师从“反动学术权威”岳某某(公然宣称:哪里是互联网的“现场”?处处都是!)。三个月的时间里,逯蓬春没逛过一次街,没去过一个景点,结束时还寄回去一大摞专业书籍。
在年轻团队成员中,蓬春属于专业精神突出者,凡事盯紧技术逻辑,并坚持不懈地保持质疑,只是一不留神就钻进了“牛角尖儿”,而且呈现出鲜明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钻进自己的“牛角尖儿”。比如,对于并行获取互联网电子数据证据的必要性,蓬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质疑,只是一直没说清质疑的依据。当监管制度第二稿接近完成时,逯蓬春再次公开表达了质疑:如果单行取证就能行,有何必要并行取证?有成员问:你是否证明了单行取证就能行?逯蓬春回应:这个……唉呀呀!我把假定的前提当成了已证明的前提,犯了不该犯的逻辑错误呀!
第二阶段:钻进别人的“牛角尖儿”。例如,研究自主人工取证标准阶段,在内部“蓝翔代理商”的热心“帮助”下,蓬春努力穷举操作环节的一切可能: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乃至无穷。估计实在走不动了,逯蓬春才窘迫地向大家道歉:自己水平太差了,拖了大家的后腿……直到相关人等“自首”,才明白是互帮互助、一起入“坑”(脱离了实际应用环境)。
第三阶段:钻透有价值的“牛角尖儿”。在标准研究中期、后期,听说蓬春主动承担了若干难题,好像里边都有很硬的“牛角”,最终似乎都被钻透了。后来又听说,逯蓬春被长春市局“一把手”点名借调参与信息化工作,只是不知是否还会遇到不知是谁的“牛角尖儿”。
“钻牛角尖儿”在一般场景不像是褒义词,但在二般及以上场景就不一样了。前、中、后沿的研究都会出现错误,如果你有幸让沃尔夫冈·泡利知道,所犯错误不属于有价值的前沿探索,你可能不幸再次聆听那句名言:这甚至算不上一个错误(不值得评价)。我觉得,爱好“牛角尖儿”、赞赏加菲猫的蓬春,其实挺萌的……
总局法规司解文雅不是本研究团队的正式成员,因是曾与我共事的晚辈(算是自家姑娘),又加之其他原因,所以才参与了本项研究。同事时发现,文雅法学理论功底比较扎实,研究本领经常提升(因为自动下降),减肥任务总能完成(因为不缺任务),还时不常小矫情一下。我曾私下形容解文雅:有开飞机的潜能,却只想驾驶滑翔机,还未必想当机长。
不曾想,文雅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了“三级跳”:从跟随者变为参与者,从参与者变为研究者,从研究者变为创新者,变化大得估计连她自己都不太敢相信。
第一跳:“滑翔机”阶段的登台辩论。监测制度研究期间,解文雅开始总躲在后面,然后就慢慢往前凑,不知不觉加入了年轻人的激辩之中。后来,解文雅与杭州吴羽杰作为对手,在深圳行政学院登台展开“新锐辩论”。同台辩论的还有:内蒙古魏文杰、西安余龙斌、福州林帅、盐城杨艳、余杭王晓斌、乐清屠胜达。
第二跳:“初教机”阶段的合作文章。“在线取证”非正式预研期间,文雅与金城、滕大伟、余龙斌组成旧“四人团”,先进行了常见的“语文式”研究。惨败之后重修法理、新学技术、再思应用,然后以金城为第一作者,四人合作发表了文章,探讨市场监管互联网电子数据证据的证明标准。
第三跳:“高教机”阶段的合著论文。本研究团队成立之后,文雅作为编外人员边学习、边研究。反复折腾好久后,解文雅作为第一作者,与人民大学邓矜婷副教授联合发表论文,首次公开阐述了“市场监管互联网电子数据证据管理推定真实原则”。随后,本研究团队就将“分等级推定真实”,确定为制度研究的创新性理论工具之一,并与“基线原则”遥相呼应。
古人云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果照此推论,新生代们一别三年之后,老家伙们还真不知该刮下点儿什么。再别三年之后,希望文雅和小伙伴儿们已是驾驶单座喷气机一飞冲天。当然,估计也免不了经常“爬升”、不缺“任务”、时常矫情,或是别的什么……
东为也不是本研究团队的正式成员,同样是因为曾经的同事,受邀扮演“残酷的镜子”,偶尔友情出演。在很长时间里,杜东为的突出特点是快(思考快、说话快、行动快),好像稍微慢点儿就会被世界甩了似的。杜东为以前打网球而且进步很快、水平不低,估计也是发挥了晒不黑的优势。
初识东为是2007年。当时,原北京市工商局在某公司的支持下,刚建好以第一代垂搜技术为基础的网监平台。在首次实战性培训中,有四个年轻人脱颖而出,他们是昌平张堃、丰台冷大千、燕山刘瑞峰、通州杜东为。
东为当时是原北京市工商局通州分局某工商所的青年干部(忘了当时多大),尽管一直未能进入网监机构,但杜东为从此坚定不移地追逐网络经济及监管的发展前沿。后来,杜东为去了某互联网大厂。再后来,他又被某互联网巨厂挖走。又后来,听说他已成为中国广告协会的资深“专家”(也不知是哪种)。
在东为总共没几回的友情出演中,有一次最为典型。团队年轻成员特别想碰一碰网络直播带货的取证问题,我实在不懂又不好意思说,只好请东为讲讲。好家伙!别说孩子们听得连呼过瘾,连我都有些听“呆”了。当场就问:你下过多大的功夫?回答:千万级的文字材料(书籍)阅读,不少于4位数的样本观察与分析。难怪呀!如果厚着脸皮承认,我曾当过他的老师(小学一年级那种),那么,现在必须心悦诚服地承认,东为在许多方面已远远超越了我。几年前,底层、普适、趋势和引领,还是常挂在东为嘴边的几个词,估计现在会加上新生代、团队……
提起“画笔”之后时常感慨:自己老得真是及时!否则,真不知道如何面对如此优秀的中生代,以及必然更加优秀的新生代;自己老得真是适时!年少时的那些小梦想、小心思,时不常地冒出来勾引我,我得赶紧去追了,要不就追不上了。
放下画笔之前,眼前经常浮现工作之后有幸遇到的那些严厉而慈祥的师长们:杨再学、杨竖昆、沈长春、张宝贵、姜兆会、桂儿爷、李华放、蔡恒多、贾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