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执政党在二十大上擘画的宏伟蓝图,透过正在举行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凝聚广泛共识和磅礴之力,将落实为再出发的国家行动。
中国的发展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中国两会也体现了这一战略思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代表委员热烈审议讨论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是一份“民生清单”,也是观照实现共同富裕的年度“施政纲领”。
14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使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吃饭、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通过培植做强产业集群、产业链群,精准发力。”浙江省长兴县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代表说。曾经通过第二产业带领全村脱贫奔小康,却经历环境资源之痛的张天任,如今正带动全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精品民宿,“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定是绿色的、健康的、幸福的”。
“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向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代表发问,并得到“全是国产”的肯定回答。几年前,总书记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如今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代表委员们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5%左右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保持这样的中高速增长,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全国政协30年来首次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别亮相今年两会,发出为建设美丽中国更加积极建言献策和凝聚共识的信号。环境资源界别有80多位委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专家、能源资源领域企业负责人等。这样的人员组成,被认为既有利于就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等议题进行更深入充分的探讨,也有利于推动相关问题及时解决。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代表有一个“高铁梦”——希望泸州到遵义的高铁加快修建,“让‘赤水竹编’变成真正的产业,让客商和货物进出自由”。杨昌芹来自因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而闻名的黔北边城,她调研发现,即使已经脱贫,“路”依然是山区群众最强烈的期盼。
包括苗族姑娘杨昌芹在内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参加人大会议,他们在地域、行业、民族等结构上与整个社会的人民结构具有整体的对应性。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近3000名人大代表、逾2000名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有着共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马恒燕代表希望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惠及每个孩子;王银香代表建议通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余国东委员关注“无废城市”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宝守护者”马萧林委员就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提交提案……观点碰撞、意见汇聚,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工笔画”。
作为年度政治盛会,全国两会通过完整的制度程序,深入讨论国之大者,回应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关切,广纳民意凝聚众智,寻求破解重大课题与艰巨难题的路径。这体现了民主与发展的中国逻辑: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