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颁奖季中,《巴比伦》是一部有些争议的作品。这部以早期好莱坞历史为背景的影片票房惨淡,口碑尴尬,但也受到了不少人的盛赞,有人称它一封是写给电影的“情书”。
电影《巴比伦》是凭借《爱乐之城》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达米恩查泽雷新作,讲述了早期好莱坞电影在无声片向有声片转换的大历史背景下几位电影行业从业者人物命运的纠葛与起落,投资巨大,但票房不尽如人意,口碑也两级分化。
在达米恩查泽雷仅有四部的导演作品序列中,除《登月第一人》外,《爆裂鼓手》、《爱乐之城》与《巴比伦》这三部在主题似乎更一脉相承,都表达了人为了追求梦想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奢侈,而《巴比伦》显然野心更大,要通过一部电影写尽一段电影史。无独有偶,似乎每位好莱坞名导都要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某个特殊阶段拍摄一部写给电影的情书,之于马丁西科赛斯是《雨果》,之于斯皮尔伯格是《造梦之家》,之于昆汀塔伦蒂诺是《好莱坞往事》,那么之于达米恩查泽雷无疑是《巴比伦》。
于我而言,《巴比伦》的上半部分极为流畅过瘾,关于片场拍摄的段落都无比有趣,全方位展现并放大了达米恩查泽雷在导演技法上的所有标志性特点,黄昏、夜色下一抹幽蓝小调梦回《爱乐之城》,但远比相对四平八稳的《爱乐之城》更为癫狂、迷乱、张扬,如同打鸡血一般的节奏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马丁西科赛斯同样邪魅狂狷的《华尔街之狼》,虽然极尽夸张之能势,但相较于如今愈发保守无趣的好莱坞主流叙事,我更愿珍视《巴比伦》身上那种毫不克制、肆意妄为、野蛮生长的生命力,整部《巴比伦》仿佛是因“电影”这瓶烈酒而起的一场无休无止的大醉,左拥右抱、上蹿下跳、胡言乱语说着对“电影”的真心话,醒来后却又忘记了所说的每一个字,怅然若失。因此若问《巴比伦》整部电影所呈现出的“用力过猛”,达米恩查泽雷你是不小心的还是故意的?答案肯定是后者。
当然,但作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我们有足够理由对达米恩查泽雷要求更高。在《巴比伦》的下半部分,当无声片转为有声片之后,随着女主电影事业遭遇滑铁卢,整个影片的观感也急转直下。虽然我理解达米恩查泽雷的创作初衷,是用视听语言的“动”与“静”区分上下两个电影时代,区分理想与现实。但在《巴比伦》下半段相对更为安静的情感段落,却处理得不太走心,小丑女和男主之间的爱情甚至不如布拉德皮特做为前巨星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部分令人移情。而达米恩查泽雷对于好莱坞纸醉金迷的态度较为暧昧,说不清究竟迷恋多一些还是批判多一些,因此在收尾部分致敬《天堂电影院》之时,有一种硬上价值,自我感动的苍白感。而当一个导演无限放大导演风格,以情书的名义致敬影史,在致敬别人的同时更沉迷于致敬自己,那需要尤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