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上内地票房的一个零头,截止笔者发稿时为止,电影《满江红》在香港的票房仅为5.9万美元。
在某专业电影APP上,《满江红》的全球总票房显示是6.54亿美元,其中,内地贡献了这个数字的全部,而香港地区则被“忽略”不计。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香港地区的观众对这部可谓群星荟萃、制作精良、故事曲折的内地电影并不感冒。
在当下,大部分的内地力量似乎在香港都遭遇了“滑铁卢”。
用最简单而又核心的观点来形容,就是内地电影在香港“水土不服”。
而是试图与另一种事实做出对照与比较:经历了上世纪末的狂潮后,香港电影开始衰落,近几年来已经掀不起大的“风浪”,衰颓之势日益显著。
在内地影迷吐槽的香港影人断层、主角集中于几人之间时,今年连续上映的几部纯港片在内地的票房惨淡。
郭富城、梁朝伟、任达华、林家栋等几位影帝难以挽救《风再起时》、《断网》在内地的“不受待见”,而创造香港地区票房奇迹的《毒舌律师》,在内地只能用表现平平来形容。
那么,内地电影在港的表现“低迷”,又是否代表内地电影也并非那么完美与优秀?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近年来,除了产量不高,港产片一直保持着相当不错的质素,在题材上,还有所创新。
大多数的港片依然符合香港本地人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港风也一直是一股不一样的风,它有着自我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并且因为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社会习俗而有着独特的内核。
就像有着特定口味的地方菜一样,港人已经习惯了港片这种菜式的“油腻程度”与“甜咸程度”,所以,相比于内地的电影菜品,港片更符合他们的口味。
所以,作为香港电影的出品方,在电影选题与策划时,就应该区分出电影的受众范围并以前预判,投资大的,理应多照顾内地市场,不宜有过多的香港本土情结: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对港风有一股难以割舍的怀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