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国际妇女节,在这个专属于女性同胞的节日里,想和大家聊聊大女主剧,戏份多寡技能强弱未必多重要,重要的是女性“冲破刻板、自我凝视”的主体表达。
彼时的大女主剧,有名有姓的大花旦小花旦们,几乎人手一部。
“大女主剧”,并不是一项有严格界定的名称实体。
相较于男频《择天记》《将夜》《雪中悍刀行》等故事,侧重点明显是女性、带入视角明显是女性、叙述落点明显是女性。
而从客观成因角度看,叙述语言上的取舍、也反映了对剧作类型和受众群体诉求的回应。
章子怡的《上阳赋》、周迅的《如懿传》、孙俪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赵丽颖的《楚乔传》《有翡》等等,某种意义上都算“大女主剧”。
某些是因为要回避“宫斗”关键词,某些是因为要隐藏“古偶不像古偶、正剧不像正剧”的属性尴尬,四舍五入、都能囫囵纳入“大女主”旗帜之下。
我们也时常用大女主大男主的方式,来形容角色戏份占比的多寡,考量谁一番谁配角等因素。
但归根结底,“大女主”所对应的,显然不仅仅是时长占比、戏份比率、番位前后等浅层直观内容,更应该是一种深层的女性力量的彰显。
一,强力和成长线并重的主角视角
形成了一种虽无名分但心照不宣的“常态”。
所以,《风吹半夏》这样的正剧,“大女主属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
女主角赵丽颖从偶像剧领域一路杀入正剧大门,表现出众,她的85花属性、过往古偶“大女主”标签痕迹,或许会让许半夏和“大女主”有更多天然重合。
“大女主”的核心要义,第一是强,第二是成长线。
比如久远的金庸故事传统,郭靖、杨过、张无忌等等经典男主,要么是笨小子要么是“小流氓”、要么是身负血海深仇的孤儿,都从零甚至是负数开始闯江湖。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吹半夏》中的许半夏,俨然有一条非常标准的角色成长线。
在时代变化、环境变化的快节奏高能进程中,她也在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时代拥抱变化。
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收破烂小姑娘,到享誉一方的知名女企业家,变化的不仅仅是钱包的厚度,更是角色心态能力等内在属性的成长。
虽然逻辑闭环时常掉线,虽然一度被质疑“披着假大女主的外衣、换汤不换药卖着偶像剧三件套”,但不可否认的是,贯穿始终的是一条女主成长线。
无论是早期成功的现象级宫斗《甄嬛传》,还是后来口碑一言难尽的《芈月传》等剧作,女主从天真不谙世事到受苦转变的所谓“黑化”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从简单天真盲目到有阅历有手腕有心计的成长之路。
剧作质感品相参差不齐,是占先机开一派先河吃尽红利、还是亦步亦趋反被束缚,不论表现如何,内在的故事主线,都是“一个女子的成长”。
注意,从“养成”到“成长”,看似无甚差别,但实际上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巨大分野。
这一字之差,表现在剧作中、用了很多年。
二,从被动依附型向主动承担型的转变
和被动型、依附型、只能等待保护或救援的女性不同,高叶这个角色显然很“大女主”。
但这都不影响陈书婷闪闪发光的魅力。
剩下陈书婷带着年幼的儿子,背后是过去不太能洗白的产业,身前是黑道追杀、白道有内鬼。
但陈书婷倒并不自乱阵脚,面对上门的安欣李响,一上来就给下马威。
此后带人教训高家兄弟,或者是和高启盛在严密看守之下借着孩子作业的名义传递消息,智商情商都在线、气场魅力都强大。
陈书婷为他选择服装搭配、帮他整理好领子。
带他去认有权有势的干爹。
为他铺路、教他应对进退。
你看,这完全不是一个“等待救援、需要被照顾”型的被动角色,相反,内心强大、作风强悍。
上文谈及的“大女主”许半夏,也是典型的“主动军师型”角色。
许半夏和她有过命交情的两位小伙伴,发小小陈,以及后来加入的童骁骑,三人组中,许半夏是绝对的核心大脑。
童骁骑出狱之后,许半夏安排他工作、一路带着他赚钱发财过上好生活。
虽说这种堪比亲情的过命友情里,无需计较“谁是出主意的谁是执行的”,但从内娱剧作女性身份迭代的角度来看,显然和某种需求相对应的转变。
再比如,这届偶像剧中姐弟恋含量很高。
这不仅仅是年纪设置在变动。
也是主导/被动类型,社会阅历/身份地位上风等处境的变化。
虽然这些剧作未必标榜“大女主”,但这类女主(比如《爱的二八定律》中的秦施),大多事业有成,在某个领域颇有成就。
虽然姐弟恋故事中也依旧常有“男主搭救女主”桥段,但此一时彼一时,这届女主自带种种烫金闪光技能,才不是什么只能被动等营救的花瓶。
三,从小白花到大女主:从他者幻想到“我”之凝视
曾几何时,楚楚可怜的“废物型”女主,一度是在偶像剧中频繁出现。
如今,即使是悲剧美,大抵也会以“美强惨”模式出现。
这和上文我们说过的强力属性,也很一致。
主要是形容清纯挂的外貌长相和气质观感,但某种意义上,也包含着对角色身份和能力的一点言下之意、几丝弦外之音。
这届偶像剧女主,不论是古偶还是现偶,女主也时常从零开始,但此“白”彼“白”。
一个什么都不会、永远天经地义等着被男一男二男三男四营救的偶像剧女主,大概只能停留在被嫌弃被淘汰的边缘。
《星汉灿烂》中赵露思饰演的女主,身份地位并不高(对比男主),但很有主动性。
外表顽劣,实则很有“对我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梦华录》引发的争议之一。
事实上换个角度思考,男频故事里、大男主也是一路被营救。
(注意,数次帮助和本质意义上的“女主完全靠男主”,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指针若往前扒拉若干年,这个话题也吵不起来。
这点能有争议,本身就在昭示着“女性独立/强大”等话题和概念的不断扩散。
那么如今偶像剧的转变趋势,则越来越鲜明体现出对“我”本身的重视。
虽则本质上依旧是售卖“恋爱幻想”,但皮相上、肌理上、手法上都对“我”更重视、更强力几分。
此后《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剧作成为爆款,《爱很美味》《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女性群像剧作口碑热度双丰收。
这类剧作的女性群像中,常见模式是有一二位拎得清的独立女强人,再混搭一两位“恋爱脑”的小迷糊。
从戏份角度看,既然都已经白纸黑字是群像,和一人挑大头的大女主肯定互相矛盾。
比如《爱很美味》《我在他乡挺好的》,都是很典型的“她”中心“她”本位故事。
这届姑娘们,在大城市里打拼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切都从“她”视角展开。
满口甜言蜜语、看似无微不至的老公,带回来的爱心餐、背后大有问题,原来竟然是他的外遇对象做的。
告别垃圾前夫之后,她要从“什么都不会”的废柴重新开始。
但她漂漂亮亮赢了回来。
隔壁王菊的角色,更是常规意义上的“女强”角色。
换句话说,女性群像剧大批量涌现,尽管如今同样存在质量良莠不齐、水准高下有别的问题,存在“宣传幌子名头概念和内容实质不符严重脱节”等毛病,但女性群像剧这种形态本身,似乎是“一个人的大女主”向“一群人的大女主”视线的延展和回声。
戏份多寡不同、名称抬头不同,而相同的,则是去物化、去客体化、去他者凝视的“女性主体”视角。
在三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愿所有剧作中的女性角色,都能给我们更多鼓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