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申办和举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上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2022 年 4 月 8 日, 北京冬奥会、 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高度凝练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本期我刊特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程红为我们讲述她所亲历的冬奥往事。程红委员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村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残奥村副村长。作为“双奥村长”,她将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大家分享她对北京冬奥精神的理解。
到今年 2 月,北京冬奥会已经成功举办一周年了。冬奥会期间,我担任延庆冬奥村村长和运行指挥部冬奥村保障组副组长。作为一名亲历者和参与者,7 个月的场馆工作、63 天的赛时日夜,使我对北京冬奥精神以及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我想结合这段亲身工作的经历,谈谈我对北京冬奥精神的理解。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以冬奥为“国之大者”,以为国争光为荣,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在整个冬奥的所有场馆之中,奥运村是各代表团集中驻扎的大本营,也是运动员休养备战的大后方。这次冬奥会期间,一共有三个冬奥村,分别是北京冬奥村、张家口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分别服务于三个赛区。我们延庆冬奥村是接待代表团数量最多的一个奥运村,先后接待了125 个代表团、1850 多名运动员。对于奥运村的工作,我们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打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的要求,努力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这里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为此,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因为运动员的吃、住、行、衣、康、乐各个方面都要在这个大基地来实现,所以很多看似平常的事情,在这个国际村里也显得不同凡响。
第一个是吃。吃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在我们冬奥村里,不是说一天吃3 顿饭、6 顿饭,而是餐厅 24 小时开放。一些运动员要晚间比赛,甚至夜间比赛,有些运动员还要参加高山训练,凌晨就要出发,天没亮就要来用餐,所以工作人员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迎着星星来,顶着星星走”,工作非常辛苦。
再说住。为了让大家住好、调整好身体,我们在床的选择上作了非常精心的安排。我们选择了一种智能床,这种床是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制造的,可以选择三种模式 :阅读模式、看电视模式、零重力模式。调到零重力模式后,床垫的高度和硬度包括多个部位都可以进行调节,非常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运动员参加比赛,本身精神压力就比较大,再加上这次情况特殊,是闭环管理,运动员只准在运动场和奥运村之间点对点通行,不能去其他地方,所以怎么让运动员在奥运村里可以很好地调节身心,是我们在筹备奥运村工作时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在空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来一个非常宽敞明亮的大厅作为休闲中心。借助于最新科技的发展,我们在休闲中心布置了很多可以让运动员放松身心的设备,比如大厅一进门的左手边有一个深海探测模拟器,右手边有一个载人航天模拟器,运动员来到这里以后,借助 VR、AR 技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些当年看似很难实现的构想,在我们新时代中国、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之中都做到了。
为了让运动员能真正感受到奥运村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成为“运动员之家”, 我们提出在冬奥村里要做到“三有”服务 :有效率、有温度、有品质。当时,核酸检测是每日必须要进行的,最快三小时出结果,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准时参加比赛。同时,我们的道路保障工作也高效快捷,如果下雨下雪,都要随下随扫,确保道路时刻保持畅通。虽然要严格地进行防疫管控,但我们也想用温馨的服务来打破疫情给全球带来的压抑感、冷漠感。以高山滑雪运动员为例,他们穿的雪地靴踩雪以后,回来经常是很冰冷的,为此我们在奥运村里专门设有烘鞋器,可以让运动员很快重新得到一双温暖的雪地靴,想运动员之所想、办运动员之所需。
冬奥期间我们还有个意外的惊喜,就是运动员和各代表团成了我们的义务宣传员。有些运动员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粉丝,他们就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宣传他们在奥运村的幸福生活。他们还用青年人非常喜欢的涂鸦方式,把我们奥运村涉及的几项运动项目如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都画成了巨幅涂鸦画,挂在奥运村的公共空间里。
在公共空间展示的运动员们的涂鸦画
“三有”服务不仅得到了各代表团运动员的由衷称赞,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们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在我们村进行了四个半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体验了运动员餐、五禽戏(中国传统健身方法),还参观了我们的中医展示区。在中医展示区里,巴赫先生看到我们有 100 本 100 年以上书龄的中医古籍,其中有一个古籍版本里就有我们因之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草的图样。除此之外,他还在村子里跟许多运动员进行了交流。在跟我会见的时候,他非常风趣地说 :“我要是再在你们村里待三天,体重一定会增加十斤。”巴赫先生在会见时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他在村里遇到的所有运动员都对生活在延庆冬奥村感到极其满意,他当时用了“Extremely Happy(非常幸福)”这样的表述。他也讲到,延庆冬奥村的努力对于冬奥会的成功非常重要,对所有的代表团和运动员来说都很重要,这是伟大的成就,你们完全可以骄傲。在冬奥会闭幕式上,他对北京冬奥会给予了高度赞扬,其中也专门讲到冬奥村的独具匠心。他说 :“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为我们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本届奥运会的奥运村独具匠心……”
其实,冬奥村有效率、有温度、有品质的服务背后,是每一位参与者的辛勤付出以及智慧和汗水。2022 年 1 月 20 日,延庆冬奥村开村的前一天,迎着 2022 年的第一场雪,500 多位工作人员在海坨山山脚之下,冒着严寒召开了誓师大会。由于疫情防控和天气严寒等原因,本来我们准备在室内举行一个约200 人(代表全团队 3600名工作人员)参加的小型誓师大会,但大家听了都不干 :“我们不怕冷,我们不怕冻,我们都要参加。”这次誓师大会使我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举办冬奥会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
誓师大会期间,我们作了一次“战前”总动员,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深深地感到 :我们能在一线直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服务无上光荣,我们的服务代表了 2300 万北京市民,我们的面貌代表了 14 亿中国人民,尽管我们的岗位是平凡的、做的工作看着也似乎是小事,但我们就是要以平凡铸就伟大,用一颗颗炽热的心和一双双勤劳的手打造一个让运动员满意的“运动员之家”。誓师大会的最后,我们冒着纷飞的大雪,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请党放心,冬奥有我!”
伴随着铿锵的誓言,3600 名工作人员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冬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之中,一干就是 63 天。大家克服种种困难,胸怀大局,追求卓越,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冬奥村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也获得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表彰。
新时代的中国,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在冬奥会这样一个国际大平台、大窗口上,我们要很好地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冬奥会期间恰逢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其间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三八”国际妇女节等。我们利用节日,组织了很多丰富多彩、广受运动员欢迎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写春联、贴窗花、猜灯谜、舞龙舞狮等,异彩纷呈。很多运动员参与其中,不仅感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了。罗马尼亚代表团团长弗洛林·米斯卡是一个中国迷,猜灯谜、舞龙舞狮等各项活动他都参与其中。最后他跟记者说,他在参与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对其中的集体主义有了深刻的感受(因为我们的舞龙舞狮都需要很好地配合)。
除了文化自信以外,我们也想办法利用冬奥这个大窗口来展示我们的道路自信。2022 年2 月 25 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专门讲到了中国特色的人权道路,两周之后也就是冬残奥会期间,正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怎么抓住冬奥会这个国际平台来很好地展示我们的道路自信呢?残疾人也好,妇女也好,他们都是人权事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来展示我们这方面的成就。在全国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村子里最大的屏幕以及其他六个滚动屏中循环播放一个专题片,名字叫《脱贫与女性》,主要介绍女性如何参与脱贫攻坚,同时在脱贫攻坚中又如何使妇女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宣传效果非常好。当时国际残奥委的驻村工作人员黛安娜·弗兰库看了这个片子以后说 :“通过这个片子我了解到,中国的妇女和残疾人都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尊重。”阿根廷冬残奥代表团团长埃斯特凡尼亚·卡卢乔也看了片子,参与了当天我们现场组织的“友谊 团结 一起向未来”文化交流活动。在媒体采访时她专门讲道 :“这两天在大屏中看到中国的妇女和残疾人受到尊重,在现场我也能感受到中国对妇女和残疾人是非常尊重和照顾的,所以我对中国的人权事业非常有信心,也深受感动。”
冬奥期间,通过高效精准的防疫工作,也很好地展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这次疫情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一道难题,疫情之下,许多运动员和官员也是带着许多疑问来到北京的,但是我们精准高效的疫情防控工作使得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他们的问号变成了惊叹号。国际奥委会的官员、各代表团的运动员都对我们的防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讲道 :“中国的闭环管理,其严谨和成熟是前所未有的。”荷兰运动员托马斯·克罗尔以及其他一些知名运动员都说 :“现在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办冬奥会的话,那一定是中国 ;如果抗疫有金牌的话,这个金牌也应该属于中国。”
新冠疫情虽然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但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份答卷的分数是众多运动员亲身体验之后打出的。疫情防控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的效能,能得到大家的高度称赞,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
说到冰雪运动,其实我们国家的起点是比较低的,相关设施和人才都还比较匮乏。我们所在的延庆赛区,在四年以前还是一片荒芜,被称作“四无地区”—— 无路、无水、无电、无信号。但是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一个世界一流的奥运场馆群便横空出世。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因外形仿佛一条盘旋在山脉顶部的巨龙,又被称为“雪游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 360 度赛道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又称“雪飞燕”),是全国唯一一个符合冬奥标准的雪场。美丽的延庆冬奥村山林相依、浑然一体,从一片荒芜,到四年之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场馆群。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国家在冬奥会申办和筹办过程之中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正是因为这种勇气和毅力,才创造出了奇迹。
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安东尼奥·小萨马兰奇先生曾经非常感慨地对我说 :“我当时看的时候,所有这一切还都在图纸之上,但是仅仅四年的时间,中国人已经把它变成了现实。中国人真了不起,向建设者表示由衷的致敬!”
除了场馆建设中的困难以外,整个冬奥服务和保障工作中还有三个难点 :一是疫情防控 ;二是天气严寒 ;三是长达 63 天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和闭环管理。
先说疫情防控。奥运村是所有冬奥场馆中运行时间最长、运行连续性要求最高的场馆 :在冬奥会开幕式前 14 天就要预开村,以便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入驻安顿、做适应性训练 ;闭幕式后,还需要至少三天的时间送客离开。在这 63 天里,奥运村的工作人员几乎是 24 小时连轴转,尤其是闭环管理,给冬奥会期间的种种工作带来很多挑战。
比如说住宿,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们要分区分流线管理,工作人员和运动员尽量不见面。我们住宿楼里所有的电梯都给运动员使用,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走楼梯上下。为了保证两个多月住宿期间床单、毛巾等布草的供应,我们在预开村之前就进行了精准测算,一共准备了 4.3 万件,然后把这些干净的布草全部码放到了各个楼层。运动员来了之后用过的布草,每一件都是通过我们工作人员手提肩扛运到地下通道运出的。大家都说在奥运村工作光荣,但是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住宿团队的同志们每天都是通过地下通道进出的,都没时间去看一眼漂亮的旗阵广场,也无暇去特许经营店买一个心仪的冰墩墩,他们的光荣是用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赢得的。另外像环境的消杀,工作量非常大,防疫人员每天要肩扛着 20 多斤重的喷雾器,走上上万步,就算在严寒的冬季里也是大汗淋漓、凝汗成霜。但这些苦、这些累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都说为了冬奥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二个难点是天气的严寒。对于在这里工作的同事来说,雪是我们既期盼又害怕的。期盼是因为一下雪,整个冬奥村就美丽得像个童话世界,奥地利、瑞士的运动员看后都说 :“北京的奥运村太美了,我们仿佛回到了家乡一样。”但是我们又害怕下雪,因为下雪后要铲冰扫雪,特别是在山区,因为有大量的台阶台地,清扫非常不方便。下雪之后,为了不影响运动员休息,我们夜里 3 点钟就开始进行人工清扫,早晨 6 点以后才允许上机器进行机械清理。整个冬奥和冬残奥会期间一共下了四场雪,其中有一场下了一天一夜,最高超过 200 毫米,我们的雪靴踩进去以后就完全看不到了。但是这几场雪我们都应对得非常好。下雪就是命令,随下随扫,确保畅通。最长的一次,我们连续作战超过 25 小时,不间断清扫,保障了奥运村所有的运转一切正常。下雪之后,当看到各代表团运动员在村子里面打雪仗,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时,我们的内心是非常欣慰的。
我们工作的海坨山,海拔在 1000 米左右,天气寒冷,平常气温也要在零下 10 度左右,加上小气候和刮风等,体感温度经常在零下 30 度左右,大家都必须穿上非常厚重的工装。特别是在室外要停留较长时间的同志,他们非常辛苦,尽管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但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我们交通团队有一位同志,因为长期戴口罩,脸上有一个很深的压痕,媒体都叫他“口罩哥”。因为岗位的原因,他在严寒中经常一矗立就是很长时间,最长的一次达 16 个小时。我们受冻不怕,但不能让运动员受冻。为了让运动员的房间保持温暖,我们电力供应的同志一天至少要进行四次巡查,确保所有的电路运转正常,他们两个月走的步数是往常一年的步数。誓师大会的时候,我在讲话中说 :“厚重的工装,密实的口罩,匆匆的脚步,在风雪中你坚毅前行,我看不清楚你花样的脸庞,但我知道你是谁,我更知道你是为了谁。”确实,我们 3600 名工作人员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冬奥的成功,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在风雪中勇毅前行。
第三个难点就是长达 63 天的闭环管理。在此期间,我们要在岗位上度过很多重要的节日,尤其是春节。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比较年轻,有的夫妻同上一线,有的父子共同来做服务工作,也有双胞胎姐妹一起来的。他们家里的孩子老人都顾不上,舍小家为大家,迎难而上,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来做好各项工作。
这次举办冬奥会是“大国之诺”,北京又是“双奥之城”,所以我们要以最高的水准来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不管在冬奥村的硬件环境营造还是软件服务上,我们都按照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要求,努力达到最高水平。
在硬件环境的营造上,我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冰长城”的故事。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举办冬奥会,运动员和媒体之间按规定需要保持两米以上的距离。在奥运村里有一个专门的采访区,综合测试的时候,我们只在那里简单地放了一个铁马(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分隔两个区域的隔离带),显得生硬又简陋,隔离效果也不好,所以这件事就一直放在我的心上。有一天我在外面开会,突然来了灵感,拿起笔就画了一个蜿蜒起伏的冰长城。传给团队以后,团队的师傅们仅用三天三夜就打造出了一个冰雕长城。这个冰长城既有防疫隔离的功能,同时也很好地把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合进去,其中既有长城文化、冰雕艺术,又有地方特色,圆了很多运动员由于闭环管理无法去看长城的梦,效果非常好。白天在阳光之下,大家可以看到“冰长城”上面堆积的雪和冰交相辉映,到夜间它又可以散发出非常温馨的金黄色的光。国际奥委会场馆和赛事交付部的负责人泽维尔·贝克尔看到“冰长城”以后非常兴奋,连连称赞 :“延庆冬奥村是我所见过的历届夏奥会和冬奥会中最美的奥运村,‘冰长城’是一个神奇的创意。”
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旗阵广场的。奥运会期间,所有代表团的旗帜都有一个集中展示的地方,叫旗阵广场。在设计旗阵广场时,我们最初的方案是将它放在一个访客停车场里。但访客停车场空间狭小、不够敞亮,将旗阵广场放在这里也不够严肃和隆重,所以我们后来在村里几经比选,才找到了现在这个地方。现在的旗阵广场,利用两个大的停车场改造而成,两个停车场空间上有一个高低的落差,下面是运动员的班车站,稍微高一点的地方是各代表团的停车场。几经勘察后,我们决定把旗阵广场选在这里。各代表团运动员只要出去比赛或者参加训练,第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旗帜,它能够激励运动员全力以赴地去取得好成绩。同时,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案例,因为它把交通运输场站的功能和旗阵广场的功能集成在一起了。
在软件服务方面,我们也是精益求精,力求卓越。比如说在密接者的房间里,我们专门放了绿植,也配备了一些小型的健身器材,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房间里进行自我训练以保持体能,这对运动员来讲非常重要。如果有运动员受伤,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一定会去专程看望,并表达我们的美好祝福。如果有运动员在冬奥期间过生日,我们还会给他们准备一个虽小但代表我们心意的精致蛋糕。意大利运动员里昂是第一个在奥运村过生日的运动员,这也是他第一次在海外过生日。残奥会期间,深受大家喜爱的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张梦秋也在奥运村里过了她 20 岁的生日。我们的工作人员给她画了素描画像,还精心制作了生日蛋糕。在把这些礼物送给她的时候,这个可爱的姑娘说 :“谢谢你们,我要争取多得几枚奖牌,我就喜欢金色。”当时她已经拿到了一枚金牌,在之后几天的比赛中,她又拿到了一枚金牌和三枚银牌,整个比赛期间共得到了 5 枚奖牌。整个冬奥会期间,一共有 66 位运动员在冬奥村里庆祝了他们的冬奥生日。
怎么给运动员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努力身体力行的问题。加拿大运动员特吉恩抵达中国后在训练中受伤,没有办法,她只能退赛。离开冬奥村之前,她通过团长表达了她的一个小心愿——想跟雪容融合个影。我们听闻后,马上把雪容融从高山上请下来,运动员拉着它的手合了个影。我们还专门给这位运动员送了一个穆桂英绢人,鼓励她要勇敢,要战胜一切困难。姑娘非常满意,虽然没参加成比赛,但是她在北京、在冬奥村里也有了非常多的收获。大家都熟知的在开幕式上赤膊上阵的美属萨摩亚旗手内森·克鲁普敦,他就住在延庆冬奥村。由于训练等原因,他其实身上是有伤的,我们延庆冬奥村的中医大夫给他进行了很好的治疗,缓解了他的病痛。他多次对我们的中医和中药表示高度赞赏。
还有美国运动员埃拉娜·迈耶斯·泰勒一家四口的故事。泰勒和她的丈夫都是美国雪车雪橇运动员,他们有一个不到 2 岁的儿子。因为孩子还小,68 岁的爷爷随他们一起来到了北京。但非常不幸的是,他们一家四口新冠病毒检测的结果全是阳性。除夕那天,时任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专门嘱咐,一定要照顾好这一家四口。我马上给泰勒女士用英文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听闻核酸检测是阳性,感到非常遗憾,但是为了整个冬奥会期间防疫的安全,大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便 ;我们会尽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有什么需求都可以跟我们提出来 ;我们衷心地希望她能尽快恢复健康,重返赛场取得好成绩。与此同时,因为她的孩子马上要过 2岁生日,我们还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个孙悟空绢人,鼓励他要勇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对他们一家四口格外关照,他们所有的餐食都由我们的餐厅师傅专门按照营养配餐来制作并进行配送,一共进行了 19 天的精心护理。非常令人高兴的是,泰勒最终重返了赛场,并且拿到了一银一铜两枚奖牌。她也创造了历史,成为在冬奥会期间拿奖牌最多的美国黑人女运动员闭幕式之前,由于成绩优异,她被指定为美国代表团的旗手。她激动地跟我们工作人员讲,回顾这一段经历,刚到北京的时候,得知自己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后,她是极度沮丧和消沉的,没想到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她重获勇气,重新回到了赛场并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这对她来说是奇迹。她特别感谢延庆冬奥村,感谢北京,感谢中国。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扩大团结合作、促进共识的外交大平台。本届冬奥会转播信号覆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冬奥会期间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使小小的冬奥村变成国际交流的大舞台。
我到现在都非常清晰地记得跟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先生的会见。在会见中,我谈到 2008 年跟他父亲老萨马兰奇先生在奥运村见面的情景,特别感谢萨马兰奇父子为国际奥运事业以及北京双奥所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听完以后,小萨马兰奇先生说道 :“感谢你还记得和我父亲交往的这些情景。其实是中国人民对我父亲和我的国家具有很大的善意,才使我们有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结局。”我听了之后也非常感动。
我跟国际奥委会委员、卢森堡大公亨利先生会见的时候,他跟我一起回忆了 2008 年在奥运村我陪他一起去参加卢森堡代表团升旗仪式的情景。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这是历次奥运会期间他在奥运村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 2008 年“无与伦比”的夏奥会,再到如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这是百年巨变的一个缩影。作为“双奥”的参与者、见证者,这一次的冬奥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到自豪,更深深地感到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治理能力、风险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等,都教科书式地在这次冬奥会中得到了验证和展示,在国际社会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由衷的认可和赞赏。“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硬核彰显,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现实展现让世界对中国道路有了全新认识。
恰逢“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生动地展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完美诠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树立了奥运新标杆,实现了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的辉煌,展示了“中国之治”的巨大魅力,真实的感受和现实的比对让世界记住了中国。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冬奥梦与中国梦精彩交织,推动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诗篇中镌刻下深深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