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开会,突然发现有位同事戴着口罩,拿着一个酒精喷壶走进会场。因为大家已经很久不戴口罩了,我就感到有些奇怪,等到他用酒精喷壶对着自己,对着周围消毒,落座以后,我询问这位同事,才知道他又“阳”了,自己在家里用核酸抗原检测,结果显示是两条红杠。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是不是感染甲流了?
他告诉我,是不是感染甲流还是奥密克戎,自己也不清楚,反正非常不舒服,前几天连续高烧39度,比年前那拨“奥密克戎”集中感染的时候,更加难受,这几天感到好受一些了。
今天下午,有位同事正在单位上班,接到孩子所在学校班主任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有些发烧,呕吐、喘粗气。同事接到电话以后,赶紧到学校把孩子接出来,到了一家医院,经过检查,体温38度,初步判断应该是患上了甲流。
前几天只是在网上看到北京等地出现大面积的甲流传播的舆情,没想到传说中的甲流悄无声息地来到了身边。今天午饭后,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了一些医生主播推送的关于甲流的科普视频,从这些视频当中,我对甲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借这个平台,一起科普一下。
甲流是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简称。甲流是一种常见的流感病毒,特别容易发生变异。其中人禽流感就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中的某些亚型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个病毒发生基因变异后是能够感染人的,曾在人类中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或许有网友对“H”“N”这几个字母感兴趣,“H”和“N”都是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质。“H”是指血细胞凝集素,就像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和入侵到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内部;“N”是指神经氨酸酶,是帮助病毒感染其他细菌的酵素。
有些网友感染甲流后,感觉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后出现的症状很相似,都有发烧、咳嗽、嗓子疼、流鼻涕、浑身酸疼等症状,就认为甲流和新冠感染是一回事,甚至还认为是“复阳”了。
通过这则消息来看,包括上面的分析来看,甲流的“分子式”是由H和N组成的。而新冠病毒的“分子式”是C与O的混合物,比如COVID-19 、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等。也就是说,从病毒组成上来看,就不是一回事。
由于甲流是一种流行性的感冒,传播的途径有很多,而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需要上班,需要购物,需要乘车,需要彼此交流,对病毒的传播是防不胜防的。在流感盛行的时候,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流感是落门不落人。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家人当中有个家庭成员得了流行性感冒,那么这家人几乎是百分之百中招的。如果家庭成员没有被感染的,就可能在这场流感中逃脱掉感染。
根据几个医生主播的分享,一旦感染甲流之后,就会出现高烧(往往是突然发烧)等症状,这时候没有必要出现恐慌,也没有必要急着去医院。而是在家服用相关的退烧药物即可,什么时候去医院呢?高烧连续几天不退,出现抽搐、严重腹泻,或者吃退烧药没有效果的情况下,需要到医院找医生诊断。
有网友可能觉得患了甲流以后,可以吃些消炎药,或者去挂个吊瓶。这种做法也不一定正确,因为甲流是一种病毒,不是细菌感染。除非感染甲流病毒之后又合并了细菌感染,吃一些抗菌的药物才会有效果。比如嗓子疼、咳嗽咳痰、咽喉肿痛,可以吃一些阿莫西林、头孢,如果过敏的话,可以服用盐酸莫西沙星等药物,同时要注意多喝水。
对学校而言,是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场所,一个教室里如果有学生感染了甲流,那么用不了多久,整个班级甚至年级就会出现大量的甲流患者,毕竟流感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有类似情况,班主任需要及时进行跟踪,向学校及时汇报,学校再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然后作出停学或者停课的决定。尽管甲流的危害不是很大,但是感染后会出现高烧,会影响到听课学习的,再说甲流传播速度快,很容易大面积的集中感染,短时间内学校的师生都感染了甲流,就是想继续线下教学也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