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黑豹2》:好莱坞的“传统”建构、科学迷思与“政治正确”

频道:动作电影 日期: 来源

事实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还原西方现代文明之前的“传统”。所有人们在当代想象出的“传统”,都只是现代文明的建构物,它的根源在于从现代出发对某种“前现代”的凝视。在电影中,瓦坎达虽然科技高度发达,导演却在时刻提醒观众,瓦坎达社会是“原始”的。电影中使用了大量航拍镜头,拍摄瓦坎达的森林、原野、河流。这种对辽阔原野的航拍手法,往往用来表现大自然的深不可测、充满未知,以及人类面对自然原始力量时的渺小。在经典的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类似的航拍镜头就被用来烘托越南雨林的可怕纵深;在《荒野猎人》这类表现西部拓荒者的电影中,航拍的景物则用来展现无人区的荒凉凄美。在各类电影中,使用航拍镜头作为场景的引入,都带来一种陌生感,其潜台词类似于“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实际上,这类大自然航拍镜头最常见的例子,是动物世界类的纪录片。而在《黑豹》系列中,通过频繁使用航拍镜头,导演意在强调瓦坎达是自然的、与现代社会隔绝的。这清楚地表明:瓦坎达与西方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现代的人类社会,前者则是前现代的自然社会。

但讽刺的是,其实正是对“多元文化”的追求,反而导致非洲反而被一元化了。在当代流水线式生产的流行文化中,表面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往往需要将建构出来的“传统”与某个特定的种族/民族相联系,让这种“传统”代表这一种族。而在漫威作品中,黑豹成为了全体非洲,乃至全部黑人的代言人。尤其是瓦坎达这一虚构国家连具体位置都语焉不详,它或许可以对应于非洲的任何地方。于是,瓦坎达的传统,多多少少会被理解为“非洲传统”。但流水线式的文化产业没有能力去努力探究真正的非洲,对于“传统”的建构没有一个丰富而多元的非洲本应具有的活力和多样性。它只能诉诸现代西方想象中有限的刻板印象:尚武而专制的原始部落,以大猩猩为图腾、以犀牛为坐骑的冷兵器使用者,如此等等。

《黑豹2》剧照而在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场景中,瓦坎达将军奥科耶因未能保护公主致其被俘,遭到太后撤职。当瓦坎达议会中有人为奥科耶求情,称她“为瓦坎达付出了一切”时,太后怒而指责奥科耶在上一代电影的王位争夺战中没有无条件支持自己一家。她的言外之意是,她为瓦坎达付出了一切,却没有为我付出一切;她忠于国家,却不忠于我。在这一段中,导演的镜头逆光仰拍王太后的面部,这种镜头突出人物凶恶戾气,显得被特写的王太后面目可憎。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导演似乎也在隐隐约约地指责将瓦坎达人带入深渊的专制王权。瓦坎达拥有强大的资源与科技,但在“传统文化”被捧上神坛的叙事中,却“不得不”拥有专制王权和部落社会的政治体制,这是《黑豹》系列所隐含的一重矛盾。而在这一重矛盾的更深层,则是当下流行文化生产中的一个根本矛盾。一方面,文化工业试图宣扬多元文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本身是值得宣扬的;但另一方面,好莱坞需要迎合的目标受众集中于美国本土,或者至少不包括票房贡献能力极其有限的非洲观众。于是,编导们没有意愿和能力去探寻真正的非洲,就避重就轻地选择了现代社会对“前现代”的刻板印象作为建构“多元文化”的依据。而正是这些刻板印象,反而灭绝了任何多元性的可能。

在今日社会,民族国家无疑已经成为了人们想象国际秩序的唯一载体,瓦坎达人“为国而战”是从《黑豹1》贯穿到《黑豹2》的主题,然而漫威的剧情设计者似乎没有意识到,既然他们将瓦坎达设定为了一个“前现代”的“传统”社会,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从“现代”国际关系中发明的概念,“为国而战”也就成为了一个错位的口号。何况,如果说由殖民地边界界定的现实非洲国家还能够因为本身的有机认同被破坏而诉诸国家认同,隐去了殖民历史、被虚构为前现代社会的瓦坎达,至多只能算是由“部落”组成的松散联盟。这一点,其实在《黑豹1》中不无指涉。当特查拉试图游说山地少数民族部落贾巴里人首领姆巴库为自己而战时,他表示这是“为了我们所有人”;而姆巴库掷地有声地驳斥:“瓦坎达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国王想到过贾巴里人,现在你的王位被篡夺,你就跟我扯起‘我们’了?”

然而在剧情发展的压力下,对国族认同的纠结无法持续,姆巴库最终还是要在危急时刻起兵勤王;而在《黑豹2》中,姆巴库俨然已经成为了王国的忠实守护者,在与塔洛坎人的战争中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在两部电影中,来自外界的共同敌人都成为了国家认同的催化剂:在第一部中是来自美国的国际主义激进黑人运动领袖,在第二部中则是草率处理外交纠纷引发的与海底王国的战争。于是,不仅国族认同这一现代西方秩序的代表产物被无缝植入了瓦坎达的故事中,其植入还是通过敌我划分这一施密特式的思路。不过,如果按照漫威系列漫画的走向,姆巴库最终会演变为与黑豹为敌的反派,如果这一发展在电影中得到延续,也必将是耐人寻味的,因为这一转变大概率会诉诸山地部落与主体民族的矛盾。即使蹩脚的国族认同被打破,民族国家却依然是冲突的主体,根深蒂固的敌我划分逻辑也必然延续。这是现代文化给这个虚构的前现代设定所打下的无法抹去的烙印。

《黑豹2》剧照美式“工业党”:科学现代主义的迷思显然,在虚构“传统”的同时,很多现代的元素却被放过了。这些现代的元素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它们的加入不会破坏“传统”的前现代特征。而除了民族国家外,另一种被电影不假思索接纳的现代元素是科技。瓦坎达的背景设定强调其拥有强大的外星资源“振金”,然而却并没有写明资源如何转化为科技,似乎有了资源,科技的发展就理所当然了。电影中另一个拥有振金的国家,也就是海底王国塔洛坎,同样是仅凭资源本身就获得了高度发达的科技。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逻辑:如我们所见,现实中,很多拥有石油资源的非洲国家并没有发展出相应的科技,仍然在贫困之中徘徊。科技这一元素的引入因此突兀得仿佛修仙爽文:不需要费力研发,只需要偶然被陨石撞上,便可获得他人无法想象的奇技淫巧。

当然,在电影中,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也并非无缝衔接。在《黑豹2》中,将军奥科耶在故事前半段是“传统”的代言人。她坚持使用长矛作为武器,称这是“祖先”的赠予,并一度对苏睿所制作的机甲颇有微词。而女主角苏睿公主则是现代科技的代表。她潜心于科技实验,用美式的运动装取代“传统”的民族风服装,并对太后让她进行的传统仪式不屑一顾。然而,这种矛盾似乎并不伴随着关于科技与社会关系的认真反思,就被匆忙地解决掉了。在故事的后半段,这两个阵营似乎取得了和解:奥科耶穿着苏睿制作的高科技机甲上了战场,而苏睿用科技手段制造了传统的草药,并最终用太后教给她的仪式结束了电影。

围绕着现代工业的迷思,其实正是“现代性”带来的。围绕“科学”的现代观念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与人类的主观认知相分离,而科学所应做的,是摒弃掉认知中的“主观”部分,去尽可能地接近那个外部的“客观”。当然,这种观念发端自古希腊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但只是在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发展才给了人们接近那个外部客观世界的信心。在这种观念下,人们第一次认为自然与社会可以截然分开。在现代人的认知中,属于“客观”世界的自然、理性、专业知识被归在一边,而属于“主观”世界的人文、信仰、政治和社会因素被归在另一边。二者必须尽量互不干涉,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前者的“客观”领域往往被认为是价值中立的,它与混乱而“主观”的后者相对立,并且不容置疑。

然而,如果说这就是现代性的含义,那么正如社会学家拉图尔所说,我们从未现代过。我们始终生活在一个由社会与自然混乱地结合在一起的世界里。如果说近年来,诸如气候变化和新冠疫苗等话题引起了前所未有的争议,这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触及了知识的边界,而是因为它们打破了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二分,从而无法仅用“知识”解决。对于这一点的缺乏认识正是为什么很多人面对怀疑论和阴谋论者不断重复着“科学就是科学”(Science is science)却毫无效果的原因。《黑豹》正犯了这样的错误:它似乎认为,科技真的可以跟社会分开,科技是所有社会理应追求的东西,正如奥科耶将军一看到高科技战甲有多么好用,就能够立刻放下本来对“传统”的执念一样。科技是中立的,是始终向前的,而至于政治,专制王权还是部落社会则都没有什么所谓。于是,《黑豹》虚构出了一个似乎亘古未变的“传统”文明,和一个高度符合现代理性的工业科技。这种缝合或许可以视为清末改革者“中体西用”思想的极致化,但显然,漫威没有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关键词:黑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