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伴古佛”,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总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一种孤寂冷清的生活。
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就是生活本身,因而也只能在生活中落实。这并不是离开现实生活,而是生活在现实里,却不被环境所困扰和诱惑。
佛陀的智慧不在寺庙,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每日的生活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智慧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印度禅师奥修说:“完全地、强烈地、热情地生活,因为除了生活,没有其他的神。”也就是强调,把生命的和谐与完美,体现到时时、事事中去。
就像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禅师因为落叶飞花而悟道。
每天的言行举止、穿衣吃饭,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生活中关怀生命、觉悟人生。修智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
佛陀的智慧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
在每日的生活中,从清晨起床开始,穿衣、吃饭、扫地、走路、沐浴、劳作,在一切行为中,在每一个当下,都要保持轻松、宁静、觉醒。
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在一杯茶的满与空之间,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不断去体验、去感悟。
生活无小事,对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做到极致,就像剥开一个橘子,就像春天打开一朵花瓣,每一个时刻、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这就是生活的态度。
佛陀的智慧,就是要把生命的和谐与完美,体现到时时、事事中去。
比如故事里的那个门徒,如果他“轻轻地下蹲,小心翼翼地把伞和鞋子放在门外,慢慢地推开房门……”虔诚与宁静,一步一步地走在真实里,这样看似平常,却有着一种滴水石穿的渗透力。
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只有看到生命最真实的一面,这样才会拥有一颗平实进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