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璠兵败自杀,云南的平定让康熙这位一代雄主龙心大悦。或许是为了感谢祖宗的庇佑,得以让清军最终击败吴三桂的叛军,以使大清的江山得以延续;又或是为了向父祖宣布,我康熙并没有辜负祖宗的期望,大清的壮阔山河在我手里又多了云南这块宝地。总之因为云南的平定,康熙皇帝决定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去关外拜谒其曾祖父和祖父的皇陵-福陵和昭陵,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此次也一同陪康熙圣驾同行。
山一程,水一程。描述了当时旅途的环境,山高水阔,跋山涉水,道阻且长的情形便跃然于纸上了。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艰难环境,前行的脚步却是不能停止的,因为皇帝的意志是没有人能够违背的,因此一行人还是要“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即是山海关)。夜深千帐灯,入夜了,拜谒皇陵的队伍也开始安营扎寨休息了,在这个既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的漆黑夜晚,站在帐篷外,一眼望去,便是满目的星星点点的从帐篷中透漏出来的灯光,这把皇帝出行的盛大排场直接就呈现到了读者的眼中。作为皇帝,即使是不在都城,出行在外,那也是热热闹闹的,千帐灯可知营寨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 夜深了,帐篷外风雪交加,塞外的环境总是这么的苦寒。这风雪交加的嘈杂声扰得帐篷里的人心烦意乱,转转反侧,不能入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离家在外,被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烦扰的人,总是很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故乡的和平与宁静,思念故乡的温馨与幸福,故园无此声,我的家乡京城此时此刻是没有这种风雪交加的声音的。纳兰性德把一股惆怅的对故乡的相思之情完美的通过这首词优美的呈现给了读者。
然而纳兰性德终究是幸运的那一个,他思念故乡,他可以通过写词来把对家乡的浓浓思念表达出来,说给别人听。但是那些当初为了平定云南,被康熙皇帝派去云南征战的士兵呢?我想他们当时在异地他乡征战的时候也一定和纳兰性德一样非常思念家乡吧,云南虽不像东北塞外风雪交加,凄苦寒冷,但是他们的故乡一样有士兵们思念的父母妻儿啊。幸运的士兵还能够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向故乡的家人诉说当时思念的衷肠;然而那些更不幸的,战死在疆场的士兵呢,他们却连回家开口和亲人诉说思念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这些战死的士兵他们也曾经是某个人的儿子,某个人的丈夫,某个人的父亲啊!
云南是平定了,大清的江山又新增了美丽的云南这块沃土,康熙皇帝也可以浩浩荡荡的去关外拜谒父祖皇陵,在父祖的陵墓前骄傲的告诉他们我爱新觉罗•玄烨开拓了祖宗的基业!可是那些曾经为此丢掉性命的士兵呢,此时此刻谁还记得他们?留给这些士兵的也只能是后世文人的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又或只是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
面对这样恶劣的国际环境,我们许多同胞怀着一颗爱国的拳拳赤子之心,热血涌上心头,喊出一句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什么,印度阿三竟敢以兵犯我堂堂天朝上国之边境?解放军赶紧一炮轰到新德里!什么,小日本竟然也敢对着我们出言不逊?当年的日本侵华大仇还未得报,正好这次一起,派我大军踏平你琉球小岛。什么,你台湾这个逆子竟然吃里爬外? 我海军战舰包围你台湾岛,来个清理门户。什么,你美国这个恶霸竟然敢对我欺压蹂躏,那让我们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战或不战,我希望我的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能够即考虑到国家的前途也能够考虑到在这个美丽的国家的土地上生活着的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因为有些时候国家的前途和有些个体的命运有可能并不一定是同向的 。
国家,国家,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永远是有国才有家。战还是不战 ?个人认为:不轻易起战,但当战则战;要战则先发制人的战,要战则倾尽全力的战,要战则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要战则一战定乾坤。伟人总是永远被人怀念的,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做出那么明智的决策,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战后南北韩分立而治的格局就此形成,带给东北这么多年的和平与繁荣,带给中国立于世界的尊严与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