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心安,丁元英带着韩楚风上五台山讨教。按照我的理解,丁元英只是略微心安,而韩楚风却是受益匪浅。用韩楚风的话来说,这一趟如果不来,那真是人生一大憾事。韩楚风究竟是入世之人。
仅仅从心安这两个字去理解,有几个因素。第一,丁元英的杀富济贫,是不是符合市场规则;第二,这种办法,能改变王庙村,是不是正确呢?还有一个,此举带来的腥风血雨,会不会伤害很多人,包括丁元英自己。这所有的答案,丁元英自己是清楚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所以我认为,丁元英说的心安,还有两层的理解。第一,丁元英此举是一种挑战,是对现实和传统的挑战。丁元英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必须的,可是内心还是有点忐忑的;
第二,丁元英一直是个自我怀疑的人,他的智慧和纠结,可以说是不可分离的双胞胎,重大决定之前,都要重新的去计算、安抚自己的这种不安。这既是丁元英的特点,也可能是作者豆豆的一种性格。
在电视剧中,删去了智玄大师、丁元英、韩楚风三人的对话。在小说中,三人对话是以丁元英作的那首词开始辩论的。应该说,这本书最难懂的地方,也就是对丁元英这几句话的理解。
智玄大师正是看了丁元英这首词,才同意约见他们的。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丁元英的真性情和悟性,超出凡尘,同道之人惺惺相惜;第二,智玄大师是高僧,机缘巧合之下,愿意点化帮助他人。如果是为钱财,问前程,那就不是智玄大师的选项了。
智玄大师慈悲为怀。丁元英这首词对于佛教人士来说,是大不敬的,你来求助,却以如此高姿态戏弄佛家修行和真经。智玄大师不贪财,不嗔怒,也不在意丁元英的言行,反而邀请二人去茗香阁品茶,堪当大师。
智玄大师将丁元英的词改动了九个字: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在我看来,丁元英这首词的上阙和智玄大师修改之后,没有孰是孰非,谁高谁低。但改过之后,心平气和的多。
丁元英的出发点是没毛病的,可是人和人有差别,每个人的天赋特长,接受的文化习俗不同。世上到底有多少人,能有丁元英的悟性呢?
在我看来,丁元英这一首词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解释明心见性的悟性,这与慧能六祖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个道理。
用直白的话来比喻,让我们站在宇宙的尽头,去体验和感受放空的状态,进而去观照现实的世界。如果我们可以释然和净化内心的羁绊,就能够觉悟心性和世间的变化,这就是道,就是涅槃的证悟。
智玄大师将丁元英的词改过之后,其含义是另一种释义。智玄大师是从礼佛的态度来看待生命和智慧,从智玄大师的角度来看,只有修持悟道,才能明了智慧和命运,要有目标,要有所求,才能有所进步。
所谓因缘注定,是相信则有,不信则无。应该说智玄大师改过之后比丁元英的原词,更加实用性。不过按照我的个人理解,韩楚风很是认同智玄大师精妙的修改。
丁元英求的是个心安,从高度上看,丁元英的词是超出天际的,但是也容易误导众生。智玄大师改过之后,精进实用却未必适合丁元英,如果从双方的探讨思辨来说,智玄大师还是胜出一筹。
第一,智玄大师能看到佛教的弊端,丁元英看不到佛教行为的利他性;第二,智玄大师接受竞争,接受贫富等级,接受强弱,这才是天道的智慧;第三,智玄大师是佛教大师,他有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这说明智玄大师的心胸和境界超出佛教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