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西岸,坐落着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村内至今已有760年历史的皇家琉璃官窑厂所生产的琉璃,装点了古都的色彩。
这里曾熄灭十载的窑火,在2月24日上午再次熊熊燃烧,由北京市琉璃制品厂老窑厂改造而成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首次对外亮相,将探索兼具琉璃制品保护性生产、非遗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思路的新道路。
上午10时许,到场嘉宾见证了这场激动人心的窑火重燃仪式。现场施釉后的琉璃脊兽由工作人员送到了复建的一口釉烧窑内,随后,琉璃烧制工艺吻作、窑作和釉作共六位非遗传承人传递火种,他们手持火种灯进行接力,最后传到了两位小朋友的手中。窑作工匠从火种灯引火种,点燃了火把,将星星之火送入古窑。10时33分,窑火重燃!
看着火苗越燃越旺,参与传递第二棒的市级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赵长安眼圈泛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等了十年,有生之年内看到琉璃烧制技艺能传下去了,很激动也很欣慰!”
早在1993年,赵长安就和琉璃结缘,来到了北京市琉璃制品厂工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曾参与故宫大修工程的琉璃烧制工作,太和殿垂脊上的十个走兽便是由他负责,在老窑口中依托古法烧制技艺而成。
为什么皇家会把窑厂设在门头沟的琉璃渠呢?他告诉记者,那是因为这个地方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这儿有一种黑色页岩,粉碎之后称为坩子土,土中含铝,带油性,烧制之后变成白色,是制作琉璃最好的原材料。门头沟地区有优质的煤炭资源可供烧窑,方便运输,也便于管理。”他说,琉璃渠村曾是元、明、清三代皇家指定的琉璃官窑,皇家大规模的修建所用琉璃全部来自琉璃渠窑厂,窑火七百年不灭。
“烧得最好的琉璃,应该是敲之有声、断面无孔,成大型而不开裂,质地圆润,颜色鲜艳,清澈见底……”讲起古法烧制技艺,赵长安如数家珍。在他看来,琉璃瓦明亮透底,关键是料和秘笈。
在窑厂停产的时间里,赵长安一直奔走于社区、校园,讲述琉璃文化:“就想把这事儿好好做下去,这座官窑700多年的历史需要被人看见,手艺需要传承下来,但当时对于如何传承也很困惑。”随着本市提出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转机悄然而至。
曾经因窑火熄灭而离开园区的手艺人,重新回到琉璃渠重操旧业,延续古法。赵长安回到园区,并继续担任园区琉璃烧制技艺负责人,负责琉璃生产技艺的把控及文化传承工作。“手艺的传承看到了希望。”他还开设了工作室,作为研究及研学授课基地。
2019年底,在琉璃渠老窑厂厂址,一座全新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完成规划并开工建设。“整个园区也可以说是一座博物馆,处处可以见到官式琉璃的展示。”园区负责人于海燕介绍。
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区内保留了多个传统的拱券式倒焰窑,窑砖上已烙下厚厚的黑色痕迹和斑驳发亮的堆积釉,这是700余年烧制留下的印记。窑内一坯一坯瓦件成排码放,还原了烧窑前古法装窑的流程。琉璃展厅内还展出了众多瓦件印章、历史图片等,用琉璃瓦摆出的故宫三大殿屋脊造型悬挂半空。
除传统古窑外,园区保留了一口釉烧隧道窑,地面铺设轨道运送窑车也一并保留,同时还增设了灯光等艺术展陈装饰。未来,这里将连通另外两个空间整体被打造成为隧道窑艺术空间,通过特色餐饮、网红书店、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园区注入新鲜活力。园区内的琉璃文化特色民宿也将开张,可为游客提供近20间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