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实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它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制改革等政策,都是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秦始皇的政治手段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残酷的法治、暴政等,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因此,需要对秦始皇实行的政治制度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其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首先关于秦始皇废止封建制、确立郡县制的这一决策众说纷纭,儒者认为其本质是天下为私因而大力攻击,这颇不合理。
对此,王夫之的评论应该是最妥当的,即使今日的议论也多认为其合乎逻辑,即昔日的封建政治,是诸侯代代领有其国,大夫世袭其官,士之子代代为士,农夫之子永远为农夫的封建政治,即便士人不才而农夫贤能,其天生的才能也因士农的身份而无法区别。
因此,郡县政治选用有才能者治人是合理的,通过选举使用人才理所当然。封建国家持续时间很长,而郡县国家仅存续了十六年,但是封建长久持续的本质是王室的持续,其间战乱不绝,人民受苦。
但郡县制不利天子,所以国家持续时间不长,与世袭的诸侯或大夫残虐人民相比,即便出现恶官也仅限于一时。
国脉不长是就王室一姓而言,但从天下公义来说,郡县制不执着于天子宗室的延续,多造福于民,是好的决策。
始皇之所以废封建而立郡县政治,或许是因为吝惜分封子弟功臣,然而上天借始皇的这种私心而行大公,即便终不利于王室,却可以说对天下有大功。在儒者的众多议论中这是最卓越的。
此时秦全面推行郡县制,初划三十六郡,后达到四十郡,其疆域南至今安南地区,北、西至流沙,东则至朝鲜大同江边。
其次,另一项显著的事业是内部文化的统一,《秦始皇本纪》中“车同轨,书同文”的记载,是此后凡谈论大一统时不能略过的。
它是中国一统政治的最初标语,与它有着相同意味的是“中庸”的“中”,今天普遍认为《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我认为它是秦始皇时代的作品,其记载的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在表达始皇时代的理想。
如“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叙述的始终像是始皇的理想,同样的文句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记载,因此这不是偶然。
尤其这是荀子学派的观点,大概是由李斯实行的,列举其中的细目,有不议礼则行同伦,不制度则车同轨,不考文则书同文,显然这些对政治和社会而言都是重要的方面。
书同文方面,据《汉书·艺文志》载,此时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这三种书当时既通用“仓颉”之名,则字体上也应是同一的。
它们都是当时的字典。这种字体在周时的字典《史籀篇》基础上对篆书稍做变化,这三种字典的字体,被称作秦篆。
秦兴起于西周旧地,故继承了周的文字,六国文字则可能传自殷代,所以字体有差异。始皇时代以籀文为基础作秦篆,六国使用的文字遭到废除,这就是书同文。
此外,秦朝还出现了隶书。这是由于官狱事务繁冗,简省文字变得必要,因此隶书是徒隶用的文字,徒隶是没有为官资格的下级职员,缺乏文化素养的人也能书写的隶书于是逐渐产生了,到汉时,隶书大为通行,文字进一步统一,成为今天的楷书的起源。
虽然这在《史记》中无确切记载,但事实上存在,始皇好立碑刻文,而从会稽碑开始,记载发生了一种变化。
顾炎武《日知录》最先注意到,碑文对男女关系做出规定,为了防范淫乱之风,有儿子的女子,丧夫后弃子改嫁为不贞;男子去别人家行不义的,杀之无罪;妻子弃夫逃跑而改嫁的,儿子不以其为母亲。
按顾炎武的说法,会稽昔日属于越国,越国是新兴国,经三十年“生聚”而破吴,当时越国政策重视繁殖人口,对淫乱之风不加制止,所以越与其他地方相比淫乱成风,为移风易俗,秦特地在会稽山刻写相关规定。
当时的儒者认为始皇做出了亡国的行为,然而这样施行人伦教化,可作为美事赞赏,且不提六国仪礼伦理的异同,这显然是一项志在统一、去除弊风的举措。
从这点来看,《中庸》也是为始皇申辩的史书,其后《秦始皇本纪》在二十六年(前 221 年)记载了封域之事,写了四至以及领土的大小,这在琅邪台碑上也有记载。
此例表明记述前代之事时中国人一定会标示“四至”,我认为可能是以始皇为范的,暂不论秦始皇的其他事业,仅论其疆域的异常广大,就给当时的政策增赋了特别的意义。
再往后,发生了始皇将十二万富户迁徙至都城的事情。这也是始皇为后人效仿的创举之一,汉以长安为都,周围有五陵,于是将南方的富豪安置于此,这不仅能繁荣都城,也有助于都城集中资本,提升财力,对于大一统政治是必要的措施,此举一开始遭到反对,但后来却形成一种风俗,使人为之自得。
如唐诗屡屡提及的五陵少年,这是由秦始皇开创的范本,日本在以奈良、京都为都以及丰臣氏建设大阪时,江户开府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
这在政治上是相当重要的大事,后世的统治者也纷纷效仿,在始皇的统一事业中,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即统一货币。
中国学者罗振玉认为,货币自古就有的说法并不可信,货币始盛于周,这在古代史书中能找到证据。
《说文》提到,“古者化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清晰地显示了古代货币的变迁。
十三四年前罗振玉发表上述观点的时候,贝币尚未被发现,1910年,贝币第一次被发现,其后又陆续出土。
最初殷代以子安贝为货币,而自殷墟出土的货币比子安贝先进,它是用骨雕刻而成。随后出现了蚁鼻钱这种铜币,这可能起自西周时代。
西周铜器上铭文常见“赐贝”字样,《诗经》也提到过“贝百朋”,朋,古文作拜,字形与贝有关,就这样在春秋时代货币迅速发展,西周与春秋之间,有两种货币盛行,如前所述,一为布,一为刀。
刀有齐刀、明刀、尖首刀,广泛使用齐刀的地方为齐,即山东至河南,明刀、尖首刀通行的地方为赵、燕,即今直隶、山西。
布流行于韩、魏、赵、周、秦。战国时代通行的基本就是这两种货币,若干阶段后,它们发展为圆形圆孔钱。
圆形圆孔钱起自赵、齐边境,形状像是刀的下部。随后圆形方孔钱出世,还有稀少的方形圆孔钱,始皇时统一货币,推行半两钱,实现了货币的统一,汉时,半两钱太重,不便于使用,政府允许百姓自由铸造小钱,即榆荚钱。
半两钱当时仍具有很高价值,这种形状的货币此后基本变为五铢钱,半两与五铢的重量一如其文,半两近于今天日本货币五匆。
秦始皇虽然有不少举措福泽万世,但他也有不少行为成为后世天子恶行的范本,即封禅、巡幸、神仙等,这些都为后世君主长久效仿。
封禅是祭祀泰山的礼法,在泰山顶上筑土祭祀称作封,在泰山山麓扫梁父之土称为禅,各朝皇帝开始吸取被征服者的文化正是起于此时。
封禅本不是秦国之礼,而是齐鲁地区的土地祭祀,齐鲁以泰山为中国中心,改朝换代时帝王必须祭拜泰山的信仰盛行,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在泰山封禅,由此秦不祭祀本国古来的上畴或西畴,改为信仰他国流行的观念。
这种祭祀活动非同寻常,需要攀登险阻的山峰,此后在和平时期,成大业的天子都去泰山封禅,然而相关的资金问题随之出现,封禅对人民成为流毒之事。
结果宗教性质的封禅,导致君主挥霍金银、煽动天子夸张的妄想,其次为巡幸,始皇统一天下后立即执行此事,其目的之一是向被征服的地方夸耀自己的权威。
他几乎每年都要巡幸,天子巡幸耗费极大,即使是国富民安之时,人民也深受其苦。
明武宗南巡,清康熙、乾隆南巡,都令百姓受苦,但这一做法大都是受到当时手下们的煽动而产生的。
《尧典》和《舜典》中记载的巡行之事,或许正是为了煽动始皇的妄想而附加进书中的内容,对长生的渴求或许是天子最真实的想法。
天子认为贵为人君就可以恣意妄为,所以讨厌老死,这也导致始皇迷信神仙,始皇既开此先河,此风遂在中国绵延不绝,即便到了清朝,也有雍正帝这样在晚年笃信仙术的皇帝。
因此,始皇是这一风气的始作俑者,秦始皇为了求神而造船等,也开辟了与日本等国的交通往来。
焚书坑儒也是始皇帝最受诟病之处,这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事件。
焚书是因为此前六国记述了自己本国的历史,并以此作为批评始皇新政的标准,这些书的后果除蛊惑人民外没有其他好处了,所以始皇下令焚烧这些书籍并学习秦律。
秦始皇是一个相信法家的人,从这一立场看,禁止迷惑人民视听的学说并坑杀其宣传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总之秦始皇在统一之后仅十年成绩就如此显著,即使在今天来看他也称得上是一个有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