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后,逐渐用尽各种方法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有一位方士卢生,察觉了秦始皇这种心理,便告诉秦始皇,海上有一座蓬莱仙山,山上住着拥有不死之药的神仙。于是秦始皇便让卢生、徐福出海寻找蓬莱仙山,以求得不死之药。卢生回来后,向秦始皇表示未能找到不死之药,却找到了一本“仙书”,书上写着一则谶语:“亡秦者胡也”。
这段记叙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看到谶语中的“胡”,认为是指当时北方的匈奴,即胡人。说起匈奴,一直是中原之患,秦始皇自然而然地想到,谶语中的“胡”必为北方匈奴部落联盟。为了防范胡人之侵,刚愎自用的秦始皇先下手为强,派出了大将蒙恬统领三十万大军,一路向北,横扫匈奴。先是夺取了被匈奴人攻占已久的河套地区,接着又下令修筑加固万里长城,以防备匈奴人的骚扰。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然而,秦始皇解读这条“亡秦者胡也”谶语的天机,以为“犯我大秦帝国者,必为匈奴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病重之际,写下诏书,盖好玺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政变”的序幕。有两篇传记均记录此事,一是《秦始皇本纪》,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事,但诏书“未授使者”。另一篇是《李斯列传》,始皇口授,赵高笔录,其中嘱长子扶苏将兵权交与蒙恬,诏书也“未授使者”。这两篇传记都出自司马迁之手,那么,为什么两篇传记都记叙诏书“未授使者”呢?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当代学者王立群认为:一.秦始皇对自己的暴病缺乏心理预期,年方四十九,虚岁五十,说不好会病愈,或能侥幸活到咸阳。二.又刚愎自用,即使不测,仍威风八面,“至尊、至贵、至上”。三.或病入膏肓不能自理而无法交于使者。
历代封建君主,在国运交替之际,必有嘱托在先,必授兵权重臣在握,必嘱在侧朝中元老顾命大丞。然而,秦始皇身边仅有三人: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第十八儿子胡亥。按说,蒙恬弟弟蒙毅随侍左右,却被始皇临时支派,不在身边。心高气盛的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至病故之时,仍迟迟“未立太子”,病入膏肓,写下诏书,却“未授使者”。他没有想到,自己不到“五十而立”,竟有如此“旦夕之祸”。
赵高欲立胡亥,胡亥先是不从,赵高巧言劝导。以商弑桀、武王灭商和魏君弑父三事件为儒家奉为正义之举诱导之,以“大行不小禁”、“盛德不辞让”开悟胡亥,即抓大事不拘小节,承王位顺天应人。赵高软硬兼施,告诫胡亥,“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史记·秦始皇本纪》。
胡亥为帝,扶苏赐死,赵高为始作俑者,李斯胡亥参与共谋,共同推进沙丘政变的阴谋。尔后,扶苏在不知父皇已死的情形下,仅凭“一单一骑”使者送来诏书,误以为是父皇旨意,轻信假诏,不听蒙恬劝告,便自杀宫中。使者回报扶苏已死,巡游车马速返咸阳。
有必要说到的是,李斯所有的儿子媳妇,无一例外都是秦始皇的女儿,他和秦始皇是亲家,是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为保住相位和荣华富贵,与赵高狼狈为奸,参与沙丘政变,不可想象。李斯没有想到的是,沙丘政变的结局,竟为自己被处以“五刑”,诛灭三族,埋下深深的伏笔。
胡亥登基后,贪图享乐,荒废朝政。当时秦国的朝政已经完全被赵高集团所控制,“指鹿为马”的故事,而今为世人所知晓。赵高诬陷李斯,撺掇胡亥将其关押入狱,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重刑之下被迫承认谋反。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处以五刑,先是黥面,再劓鼻,砍掉双足,后腰斩,最后剁成肉酱,诛灭三族。这种剁成肉酱刑罚是由商纣王所创,又称“醢刑”。李斯有龙飞凤鸣的才华,有天崩地裂的智慧,沙丘政变断送了自己一生功名。
沙丘政变的始作俑者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皇位。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依这句话断句取义:拥立秦二世胡亥兄长的儿子公子婴为秦王。至于是哪一个兄长,史籍未曾记载。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迟迟没有封太子,史籍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位,除去扶苏、胡亥,还剩公子高、公子将闾。由于秦国实行郡县制,众皇子既没封王,也未封侯。子婴是谁的儿子,已经没有意义,大秦帝国秦三世不过是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