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便是秦始皇陵。从其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但至今秦始皇陵都没有被挖掘,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使得其“一定不能挖”呢?
早在60年代,秦始皇陵就已经被发现了。为了弄清楚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考古人员于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做了第一次全面考古勘察,并且根据勘察结果绘制了陵园的首张平面布局图。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考古的目的之一是要保护文物,所以当时考古队对秦始皇陵的探索,仅仅针对已经裸露在外,急需保护的部分。在考古人员的努力下,到80年代初期,地宫的南墙出土,不久后封土西侧、北侧以及东侧的墓道相继被发现。
在其出土过程中,随着它的完整样貌一点点的出现在考古人员视野里,考古人员们不可避免地想到了秦始皇昔日铜车马銮驾巡行的盛大场面。
而除了这“在20世纪考古史上所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铜车马,考古人员还在1995年-1997年间,又从秦始皇陵的各个方位先后发现并清理出多个大型陪葬坑以及大型陵寝遗址。
首先,秦始皇陵太大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难以保证给其提供良好的发掘环境。根据目前已有的关于秦始皇陵的测量数据来看,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高度为76米,东西宽345米,南北长达350米。
观看过考古纪录片的小伙伴都知道,为避免天气湿度等对考古坑内的文物造成破坏,必须要搭建一个可以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的考古棚,考古队员们在发掘过程中,也需要穿着防护服,以尽可能避免人体温度、体液等对文物的破坏。
而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秦始皇陵在发掘过程中会不会发生坍塌。秦始皇陵在地表外的高度为76米,帝陵最重要的地宫,距离地表大概还有35米距离。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变迁,地理地质的不断变化,给我们发掘地宫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从秦始皇陵园整体的结构来看,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地宫是核心部位,围绕它往外分别是内城、外城和外城外,但不管是哪一个部位,都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以及陪葬坑等。
在文章开头我们引援了《史记》对秦始皇陵的记载——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的机关,加上它那庞大的体量,使得秦始皇陵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毕竟这些机关在地下静静地等待了2000多年,加之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银等,很好地延缓了其锈蚀,当被触发时,它们大概也能像建造者所预测的那样,向“进犯者”发动进攻,可这之后想要复原它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文物在发掘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氧气和水分,这会导致文物锈蚀腐坏的速度加快。纵然是在搭建好考古棚、做好完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没有办法规避客观因素对文物的伤害。这一点从已经发掘出的兵马俑上就可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