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老兵,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他奋勇杀敌,九死一生;复员后,他回到地方无私奉献,当了几十年的矿工,深藏战功近70年。
2020年,在安徽省淮北市的一个小区里,这位老兵的家里迎来了几位政府工作人员,他们都是退役军人事务局的。
他们上门来,就是想要告诉老兵的家人一个消息:你们的父亲是一等功臣!
子女们惊呆了,父亲退伍了这么久,一直没有将自己的战功跟任何人说。直到政府人员上门,子女才知道父亲居然是抗美援朝的一等功臣,还立下了两次一等功。
这位老兵名叫宋良友,他的故事也因此慢慢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1928年9月,宋良友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家里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生活本就过得艰难。再加上兄弟姐妹比较多,日子就更难熬了。
读书上学?那简直是一份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不仅不能上学,他还要为了填饱肚子去各地讨饭。在他讨饭的那段时间里,遮风挡雨的是脏乱的草窝,驱寒避暖的是破烂的衣服。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勉强吃个饱饭,运气不好,就只能挨饿了。这不能怪他,处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遭遇。
在他的少年时期,国内处于一片混乱。在他出生之前,是军阀混战,后来,国民革命军又北伐,再后来,日本人打进来了。
打走了日本人后,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更是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见到了战争的残酷后,宋良友更加渴望和平。解放战争打响后,人民解放军在各地开展土改,人民分到了土地。
反过来,越来越多的人民支持解放军,很多青年加入了解放军。宋良友也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他没有想到自己家居然也能分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
很多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解放军,让他们赶走国民党,早日结束战争,换来和平,宋良友在1949年5月也参加了解放军。
这个时候,国民党败局已定,全国解放在即。他跟着部队渡过了长江,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虽然国民党在大陆还有残余部队,可也有不少的土匪武装,宋良友此后又到各地参加剿匪运动。
眼看着国内的战争越来越少,各地百姓也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家都以为今后可以过上和平的日子了,万万没有想到,战争再次来临了。
朝鲜内战一爆发,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就一直在关注战争情况。战争因为美军9月15日在仁川登陆急剧变化,随后美军将被朝鲜军打得连连败退,战火延伸到了我国境内。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离开北京,乘坐飞机到达了安东,准备开始进入朝鲜作战事宜。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了鸭绿江,进入了朝鲜。
宋良友所在的部队是第三野战军宋时轮第九兵团,被改编为志愿军第九兵团。九兵团下面有十二个师,总兵力有十六万。宋良友此时是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一团三营十二连的一名班长。
九兵团大部分战士都是南方人,此时的朝鲜,早已是冰天雪地。本来已经给他们准备了进入朝鲜的过冬物资,但是由于计划临时有变,他们不得不火速进入朝鲜,而他们的身上都还穿着南方的过冬衣物。
战士们都能够吃苦耐劳,可是寒冷却让人难以忍受。九兵团的战士习惯了南方的天气,突然来到如此寒冷的地方,一时间难以适应。
更糟糕的是,当时朝鲜又迎来了一次寒潮,气温很低。红军长征时,没有吃的还能挖草根,但是面对寒冷,身边没有御寒的衣物,你能有什么办法?
部队里的很多人都冻伤了脚,冻得发黑、发紫,甚至脚趾头都会冻掉。不仅是脚,还有手、耳朵,都被冻伤了。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战士们只有薄棉被用来御寒。
不仅是人,战士们手上的武器也面临严寒的挑战。战士们的枪因为天气寒冷,加上武器又比较老旧,枪栓都拉不动。如此一来,一旦遭遇敌人,情况非常危险。
从他们一进入朝鲜,就看到了一番惨烈的景象。美国的飞机在天上狂轰乱炸,到处都是弹坑,村庄中早已没有了人,百姓都去逃难了,看不到一间完好的房屋。
村庄中冒着浓烟,还有不少的火光,道路上都是逃难的人群。战士们看到这一幕都湿了眼眶,想起了当初在国内看到的逃难人群。
战士们的心里激起了怒火,都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入侵,才让百姓流离失所。以前的日本鬼子是这样,如今的美国佬又是这样。
宋良友心里暗暗发誓:不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我绝不回国!
九兵团进入朝鲜时,第一次战役已经胜利结束。不久后,彭德怀就开始研究第二次战役如何部署。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怀决定在东西两个方向向美军发起袭击。
而宋良友和九兵团的战友们,也就迎来了志愿军历史上著名的长津湖之战。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没有吸取第一次战斗失败的教训,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没有预料到志愿军会进入朝鲜,所以遭到失败。失败过后,依然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又展开了一场攻势,想要把战线重新推进到鸭绿江。东线,敌军安排了美陆战一师、步兵第七师、第三师,沿着长津公路向北推进,企图迂回我军侧翼,给西线造成困扰。
敌人的这个计划自然被彭德怀等人看在眼里,志愿军司令部当即命令宋时轮的第九兵团进入长津湖地区,消灭即将进犯的美军第十军。
由此,抗美援朝历史上最为艰苦的长津湖之战即将拉开序幕。
称它是最艰苦的战斗,一点也不为过。如果你明白当时志愿军所处的内外环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一仗打得这么艰难。
长津湖地区海拔都在一千到两千米,树多、路少、人更少。到晚上的时候,温度可以在零下40度,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这还只是平常,那一年又是五十年不遇的寒冬。
自然环境这么恶劣,那我们的志愿军将士用什么御寒呢?只是华东地区的冬衣,两地气候差异如此之大,简直就跟没穿一样。
不仅如此,美军的飞机还经常在天上巡查。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只能在夜里行军,在当地居住多年的朝鲜人夜里都不出门,可想而知夜里行军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介绍完了这些情况,大家就能明白为何长津湖一战如此惨烈。1950年11月27日,战斗打响了,第九兵团二十军、二十七军8万余人向敌人发起攻击。
大雪漫天飞舞,志愿军战士冒着严寒摸到了敌人的阵地前沿,大雪掩盖了大军的行动,敌人丝毫没有察觉。
此时的志愿军战士已经在大雪中隐藏了六天六夜,不仅冻得受不了,饿得也很难受。但是,攻击的命令一下,瞬间从雪地里钻出了无数的志愿军战士。
宋良友当时已经被冻得神志不清,听到冲锋号后,他立即打起精神,从雪地里爬起来就往前冲。当他回头看了一眼时,发现很多的战友已经被冻僵了,再也没能爬起来……
但是,更多的战士拖着已经被冻僵的腿往前奔跑。敌人虽然早就得到消息,侦察到有志愿军小股部队在周围,但是美军依然被打得措手不及。
战斗在打响之后,美军就被我军分隔包围。为了打通被截断的各部,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向志愿军反扑。
敌人的炮弹就跟不要钱一样,疯狂地向志愿军阵地上轰炸,很多的战士被敌人的炮弹击中。不仅如此,敌人还残忍地投掷汽油弹,宋良友就曾目睹一位战士被烈火覆盖,不停地在地上翻滚,却怎么也灭不掉火……
在朝鲜战斗的那些年里,宋良友记不清打了多少仗,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新兴里那一仗。每当回忆起那一仗,宋良友的眼睛中都含着泪光。
宋良友那时是一名机枪手,同时,还是尖刀组成员,他所在的八十一师负责新兴里的防守。
新兴里的战略位置非常突出,对美军来说,那里是一个防御支撑点。毫不夸张地说,关乎整个战役的成败。
11月30日晚,进攻新兴里的战斗打响。在夜色中,志愿军将士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虽然他们手里的武器并不是很好,但并不妨碍他们与敌人拼杀。
在次日清晨,我军已经占领了敌人的前沿,但是,敌人依靠强大的火力顽强抵抗。二十七军首长下命令加大进攻力度,战士们奋勇杀敌,敌人渐渐感觉支撑不住,决定向南突围。
志愿军首长早就料到了这一招,宋良友所在的三营十二连奉命守在敌军南逃的一处高地。敌人为了打开南逃的路,不停地向宋良友所在阵地轰炸。
残酷的阵地战让宋良友的战友牺牲了很多,但是敌人依旧没有打开缺口。
宋良友后来回忆:“敌人打了我们三天三夜,几十次进攻,都被我们打退了,阵地依然在我们手里。”
敌人飞机在天上轰炸,地上用坦克开路,步兵躲在坦克后面慢慢跟进。宋良友拿着那把机枪不停地射杀敌人,一个又一个敌人倒在了他的机枪下。
战斗进入到一个非常惨烈的阶段,到后来,连长、指导员、排长都牺牲了,阵地上就剩下了几个人。宋良友和剩下的战友依然坚守阵地,反击敌人。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炮弹掀起的巨大气浪将他炸飞到悬崖边的一棵树上,肚子上也炸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窟窿,肠子都露了出来,当场他就昏了过去。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宋良友被一阵枪炮声给惊醒了。他忍着剧痛把肠子塞回去,再用腰带系起伤口,攀爬着悬崖上的草藤回到了部队。
战士们发现了他,将他送到了阵地后方。首长见他伤得如此重,立即将他安排到后方医院治疗。宋良友在医院里缝了十多针,躺了两三天才醒来。也正是从那时起,他的肚子上就留下了深深的一道疤痕。
新兴里战斗结束后,宋良友因为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新兴里这一仗,二十七军依靠落后的装备,在没有强大火力的支援下,击败了敌人的精锐部队。驻守新兴里的一个团,从团长到士兵,没有一人漏网。
而这样的战绩,正是凭借着无数个像宋良友这样的战士才得以实现,凭借着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才赢得了胜利。
因为在这一次战斗中,第九兵团受到了比较大的损伤,所以一直在休整。直到第五次战役的时候,才得以重新上前线。
1951年4月,志愿军和美军在“三八线”附近又展开了一场大的战斗。宋良友跟随部队担任阻击任务,在团长隋克荣的率领下,他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任务。
在最后一次阻击任务中,部队遭到了很大的伤害,队伍也被打散了。宋良友带着两名战友遇到了隋克荣和他的警卫员,为了让更多人活下来,隋克荣决定五个人分开突围。
隋克荣集合起五个人,严肃地对宋良友说道:“我们两个往南突围,你带他们两人往北走,一定要活下去!”
说完,他就带着警卫员离开了。宋良友遵照团长的命令,带着两名战友往北离开。
突围的路上没有那么容易,很多路都被敌人堵死了,能走的都是不寻常的路。宋良友和其他两名战友沿着悬崖走,顺着悬崖上的草藤爬下去,历经艰险才回到了大部队。
因为在这一场战斗中,宋良友表现突出,杀敌人数也多,再次获得了一等功。
在志愿军将士的努力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终于愿意坐下来谈判。1953年7月,美国代表在朝鲜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至此,抗美援朝战争以我军胜利结束。
1954年4月,宋良友从朝鲜回到了国内,成为了八十一师复员建设团的一名成员。在第二年,他脱下了军装,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农民。
从此,过往的战功被他埋在心底,没有跟任何人提起。
宋良友在朝鲜战场不仅获得了两次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还获得了多次三等功和四等功。
当他回到家乡的那一刻起,他就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功劳,甘心在家务农。
不久之后,组织上安排他去淮南大通煤矿,做了一名砌砖工人。从此,拿枪的手就拿起了砖头,但他对这个安排并没有一丝的不满。
在他看来,自己能够活着从朝鲜回来,还有了一份工作,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宋良友在这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任劳任怨,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7年10月,淮北矿区烈山斜井(后定名为烈山一矿)破土动工。在刚开始兴建的时候,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上级领导号召大家报名参加建设。
宋良友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就报名参加了。此时,他放弃了在淮南逐渐安稳的生活,投入到淮北的建设里去。
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到了烈山煤矿后,宋良友从事的是井下工作。我们都知道,这份工作非常危险,一旦发生事故,人可能就没了。在以前的那个年代,安全措施还不是那么到位,危险系数就更高了。
宋良友明白,自己没什么文化水平,又是一份新工作,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下更多的苦功夫,这样才能适应好工作。
慢慢他就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还带起了徒弟,当了师傅。
上面我们就谈到过,采煤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宋良友同样遇到了危险,那是在1963年10月,煤矿塌方了。连续几天,人进不去,煤也出不来,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一时间难以赶过来。
在塌方现场,宋良友带人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总算把一根根上百斤的大木头放了进去,搭建了一条从地面到棚顶的安全通道。
在这条安全通道的保护下,人员、设备才开始入场,拥堵的煤块被清理了出去,生产又恢复了。
还有一次,井下进行改水工程。又是宋良友主动请战,带着大家在齐腰深的污水里工作了十几天,才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宋良友从地下干到地面,再从地面返回地下,直到1984年退休。期间,他从事了门卫、采掘、烧锅炉等多个工作,他总是认真工作,真正地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从进入煤矿工作,到1984年退休,宋良友干了近三十年。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上,宋良友都没有抱怨,总是辛辛苦苦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工作的这些年里,他从没有向身边的工友吐露过自己的过往,大家也只是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仅此而已。
宋良友在煤矿工作甚至都不在矿上洗澡,为的就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战斗中受伤留下的疤痕。
不仅仅是对工友,对自己家人,宋良友也没有吐露出自己以前的战功。子女也只不过是知道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其他之外,一无所知。
宋良友在战斗中得到的奖章、奖状,都被他细心地保存了下来,装在一个盒子里。但是,不幸的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宋良友的小女儿宋怀忠在家里玩玩具,不慎引发了火灾,家里面的东西被烧得一干二净。
宋良友的那些奖状也被烧没了,唯一幸存是放在床底箱子里,曾经在南京比武时立下的三等功喜报,而这也成为了宋良友战功的唯一见证。
在筛查退伍战士的信息时,烈山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马华伦,无意中看到了宋良友的那一份档案,上面记载着宋良友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
这立即引起了马华伦的注意,他立即在市档案馆等地寻找资料,并将这个情况上报,最后证实:宋良友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立过两次一等功,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
当马华伦把这个情况告诉宋良友的家人时,他们都惊呆了。作为子女,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父亲有这么大的功劳。
遗憾的是,宋良友不能向他人分享自己当初战斗的情况了。在2014年,宋良友的小脑开始萎缩。之后,又因为脑血栓瘫痪在床,很多的事情他已经记不起了。
但是,当问到他在哪支部队时,宋良友能够清晰地答道:“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
宋良友除了这一件事记得非常清楚,还有一件事他印象很深刻。当家人引导他唱起志愿军战歌的时候,他还能唱起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都是宋良友下意识的记忆,这些东西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年的那一场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我们已经感受不到那场战斗的惨烈情况。但我们如今生存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无时无刻不受到那一场战斗的影响。
一场立国之战,换来了新中国几十年的和平!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