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1988年,台湾老兵回安徽探亲,发妻:你在台湾再婚了,那我咋办?

频道:军事小说 日期: 来源

1987年,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开放了通信往来的政策。

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台湾老兵,终于能够回到家乡,见一见久未谋面的亲人。

1988年,一位名叫黄石益的台湾老兵也踏上了回安徽探亲的道路。

临走之前,妻子拉着他的手,向他要了一个承诺,要求他在一个星期以后返回台湾。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台湾老兵面临着两个家庭的尴尬局面?

此次探亲,他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1949年,蒋介石所带领的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战争中败局已定,无力回天。

本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念头,他将台湾作为了自己最后的退路,在祖国大陆抓了一大批壮丁,然后逃到了台湾。

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行抓住的黄石益和他的姐夫,就是可怜的壮丁队伍中的两个人。

台湾对他来说人生地不熟,刚刚踏上这片土地时,他感受到了极其强烈的无所适从的情绪。

若不是身边还有姐夫陪伴,他甚至没有勇气在台湾一个人生活下去。

由于姐夫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赏识,黄石益的生活也在姐夫的庇护之下越来越好。

日复一日的军事训练虽然有些枯燥,但他还是能依靠这些方式来消磨时间,倒也不算无聊。

他总是会躺在床上,一遍遍的回想自己远在安徽老家的妻子。

他被国民党强行抓走时,妻子肚子里还怀着孩子。

他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无缘得见,就被迫与最爱的人天各一方。

都说女人生孩子如同跨过鬼门关,他不敢想象,没有自己在身边照顾着,他的妻子会经历怎样的困难和危险。

他更不敢想象,自己长时间无法回家,妻子会不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另嫁他人。

一段时间以后,他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下降,整个人经常心不在焉,做事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或许是过去的生活太过于美好,他才会沉溺在回忆之中无法自拔。而前后的对比越是强烈,他就越是感受到了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

部队当中也有战友劝过他:“别每天过得跟个苦行僧一样,及时行乐才是咱们现在最该干的事儿。”

但只要一想起骨肉分离、爱人分别的悲惨现状,他就提不起任何及时行乐的心思。

而打破这个局面的,是一位师长太太。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石益在路上帮了一位师长太太的大忙。

从那之后,他就成为了这位太太名义上的弟弟。

每次看到对方,他也会想到自己远在老家的姐姐,因此也把弟弟对姐姐的感情转移到了师长太太的身上。

台湾的达官贵人,整日里无所事事,便想着为自己身边的青年才俊做媒。

他回答:“我没有这个想法,我在老家已经有了妻子,我离开的时候,她还怀着孩子。我不想再成家,因为我随时都在想她们。”

可师长太太却捂住嘴巴,悄悄对他解释道:

“你就是再想他们,又有什么用?不怕告诉你,咱们怕是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回去了。”

“你一个人在这儿孤苦伶仃的,你的太太说不定以为你不在了,还会重新成家呢,你又何苦守着这股劲儿呢?”

可师长太太的一番话,终究还是在他的心里引起了一番涟漪。

或许是因为想法不同,他看问题的角度也变了。

既然没有办法再回家,既然思念之情让自己寝不安席,那如果重新再找个伴侣,现在面临的困境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敞开心扉,接受第二段感情。

黄石益也知道自己很自私,是想通过一个新的伴侣来抹去旧日的影子。

可是人非圣贤,他实在没有办法守着回忆艰难的生活,这样的痛苦日子他也过够了。

没过多久,他就认识了一位台湾本地的女孩儿。两个人情投意合,渐渐开始谈婚论嫁。

不过在结婚之前,他还是得先征求一个人的意见,此人正是他的姐夫。

姐夫和姐姐结婚之后,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弟弟一样来照顾。

尤其是两人来到台湾以后,他们更是将彼此视为唯一的亲人。

所以于情于理,在做人生的重大决定之前,黄石益都必须要告知姐夫。

原以为自己会遭到一顿责骂,可没想到,同样孤身一人被困在台湾的姐夫却非常能够理解他。

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新的家庭之上,但有时候恍惚之间,还是会想起远在老家的发妻。

她有没有平平安安生下孩子?她有没有重新嫁人?她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些问题,在他的脑海中轮番出现,有时候甚至会扰得他无法安眠。

或许我一辈子也没有办法再回去了吧,我也不想回去了,黄石益这样想着。

可姐夫的离开,终究还是成为了改变他想法的一个转折。

姐夫一直深深挂念着家乡的妻儿,临死之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办法再回到老家,再抱一抱黄石益的姐姐。

因此姐夫叮嘱他:“如果有那么一天,你一定要代替我回家去看看,代替我再闻一闻家乡的一草一木的味道。”

在坐上回家的飞机之前,黄石益的台湾妻子拉着他的手,问他:

“我知道你在老家的事情,你会不会回去了之后就不再回来?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承诺?”

他向妻子保证,自己会在一个星期以后按时回家。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的他,确实也没有办法再重新适应老家的生活。

在回家的路途中,他一直非常忐忑。

前些日子,他给姐姐寄去了一封信,把自己在台湾多年的生活情况都告知了对方。

事实也确实如此,黄家姐姐收到这封信之后,给弟弟打上了负心汉的标签。

并且,她还在第一时间把此事告知了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的弟妹。

他们唯一的女儿,之前一直盼着父亲能够平安回家。可现在,她也对那个素未谋面的父亲彻底失望。

黄石益回到安徽老家,等到的就是姐姐招呼在他身上的巴掌。

其实姐姐也很思念弟弟,思念已经离开的丈夫,也能明白他们的难处。

可她眼睁睁看着弟妹过着怎样的苦日子,所以她对这个女人的心疼更甚。

而黄石益回到自己家中,看到坐在院中的原配妻子,看见对方的脸上满是哀怨。

这个苦命的女人,一个人拉扯着女儿长大,苦苦等待了丈夫几十年,等回来的却是另一个家庭的男主人,是别的孩子的父亲。

她没有丝毫喜悦,也提不起任何精力去愤怒。

她只是看着尴尬地站在院子当中的丈夫,问他:

“你在台湾再婚了,那我呢?我又怎么办呢?”

她的语气很轻,轻到仿佛没有任何生命力。只要一想起自己几十年的辛苦,她就像耗尽了全部的力气。

他知道是自己辜负了对方的真心,也知道自己的自私自利伤害了两个家庭。可现在的他,却不知道该怎样做出弥补。

这时,一个年轻女人走了出来。黄石益意识到,这就是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儿。

他动了动嘴巴,可又不敢主动喊住女儿。他动了动手臂,却也不敢向女儿请求一个拥抱。

他知道,孩子肯定恨他,因为孩子的脸上没有浮现出一丝一毫的见到父亲的惊喜。

没错,女儿有多心疼自己的母亲,就有多怨怪他,怨到甚至不想对他叫出一声父亲。

他被女婿拉到了饭桌前坐下,沉默地夹着菜,沉默地喝着酒。吃完饭以后,他又沉默地跟着姐姐去给父母上香。

发妻没有挽留他,女儿没有挽留他,他自己也没打算留下来。

完成所有的事情以后,黄石益就动身离开了老家,回到了台湾。

后来,台湾的妻子去世,台湾的孩子们又请他把发妻接过来,大家一起照顾着。

这件让他尴尬又为难的事情,总算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解决方法。

可每次面对结发妻子和第一个女儿,他内心的愧疚都不减反增。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发展的轨迹造就的悲剧,也是个人的力量无法抵挡的悲剧。

不可否认的是,黄石益对自己的原配妻子确实有辜负。

可毕竟,人总是要向前看的,生活也总是要继续的。那些随之而来的悲剧,也就成为了时代的注脚。

在上世纪40年代末,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自私与错误,许多中国家庭都承受了与黄石益类似的命运。

比如吴淳宝,他也是因为被抓壮丁而离开家庭的台湾老兵。

在与妻子分离时,他二人刚结婚三个多月,正是感情最为甜蜜的时候。

所以在到达台湾之后,他也无心思考个人感情问题,更不愿意背叛妻子,重新组建一个家庭。

他的内心世界,或许与刚刚到达台湾之时的黄石益是高度重合的。

他们面临着相似的遭遇,承受着相似的命运,也体会着相似的痛苦,感受着相似的折磨。

不过与黄石益不同的是,他并不知道在自己离开时,妻子已经怀有了身孕。

所以他以为,在没有孩子作为负担的情况下,妻子更容易改嫁。

因此,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拉扯之后,吴淳宝终于被战友们说服,在台湾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

后来回家探亲他才发现,妻子原来一直在代替着他,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从未产生过改嫁的念头。

而在他回家之时那个为他开门的小女孩儿,是他以为并不存在的儿子生下的孩子。

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原配妻子在老家为他撑起了一片天。

吴淳宝感念妻子的付出,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总是两地奔波,只要一有空,就会回到老家,为原配妻子分担生活上的重担。

后来,他甚至还带上了台湾的妻子,一起回到老家定居。

两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也能够体谅彼此的难处。

因此最后,他们变成了真正的家人,像所有血脉相连的亲人那样关心对方、照顾对方,直至生命的终点。

不过,虽然两人遇到的具体情况不同,可他们承受的悲剧却有着相似的特质。

作为旁观者和后来人,我们没有立场去评说他们的是是非非。但可以明确的是,人生的悲剧,从来不是他们主动造成的。

“两岸从来是一家”,这是方文山在新歌中写下的歌词,也是无数渴望祖国和平统一的两岸同胞的心声。

相比起来,黄石益和吴淳宝是幸运的。他们至少还有机会亲自回到老家,还能拥有补偿亲人的机会。

想想他们的悲剧,我们就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多么重要。

关键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