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粟裕就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在这些“风流人物”当中,他甚至脱颖而出,颇为毛主席所看重。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谈话,毛主席都多次对粟裕将军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誉。
毛主席本人是曾指挥了四渡赤水这样传奇战役的伟大军事家,因此在军事方面能被他看重的人并不多。
那么粟裕究竟在革命上发挥了怎样重要的作用?毛主席为何如此看重粟裕?粟裕又指挥过哪些战役呢?
谈到解放战争时期,便绕不过三大战役。而三大战役当中,又数淮海战役影响最大。同时,这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革命的成败。
而指挥这场重要战役的,便是被称作“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粟裕将军。
在这次战役当中,粟裕将军将自己“以战养战”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便是毛主席,都对粟裕将军的表现赞不绝口。
1948年9月,我军刚刚顺利的攻克了济南,而为了遏制我军前进的道路,战败的国民党将徐州作为中心,集结了四个兵团和四个绥靖区总共二十五万大军。
国民党方面分别将他们安放在陇海和津浦铁路这些交通要道上,一时间徐州竟然在国民党的布置下如同铜墙铁壁一般。
但是另一方面,济南战役的胜利并没有冲昏粟裕将军的头脑。得知国民党在徐州安置重兵,粟裕将军精准的判断在不久的将来,我党便会和国民党展开一场战略决战。
而为了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粟裕将军认为一定要改变战争的节奏,将主动权握在我党手中。
围绕着这一想法,9月24日早上,深思熟虑的粟裕将军终于作出了决定,他立即起草了一封重要的电报发给了中共中央军委,希望快速进行淮海战役。
中央对此很重视,并且经过商讨,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且提议扩大淮海战役规模。粟裕将军得令,立即为淮海战役做准备。
为了让敌军摸不清楚我方的真实情况,粟裕将军花费巨资购置了十几台大功率的电台,而且频繁发送电报,做出华东野战军驻守山东的假象。
战斗很快到来,1948年11月4日,在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了出兵攻击的命令。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敌军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竟然打算撤军。而心急火燎的粟裕将军为了不错失良机,马上致电中央报告情况。
毛主席深知粟裕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听完粟裕的汇报,不仅立即表示自己相信粟裕的才能,并且还给予了粟裕自主决断的权力。从这里,也能看出毛主席对粟裕将军的信任。
得到指令的粟裕将军没有让毛主席失望,而是立即投身战斗,连夜制定了华东野战军的包围计划。
粟裕分别在运河东岸,陇海路,徐州东南方向围堵了黄百韬兵团,并且命令江淮军区堵截其西撤的道路。
而华野军四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则通过徐蚌线,经过黄口,直逼徐州。粟裕将军连番用计,策反了第三绥靖区,这下子彻底对黄百韬兵团形成了合围之势。
在粟裕将军运筹帷幄之下,11月,抵达碾庄的黄百韬兵团被层层包围,消息传出,令得蒋介石大惊不已。
惊怒之下,蒋介石立即向黄百韬方面派出了援兵。并且为了以防万一,蒋介石还亲自为黄百韬写了一封信,可见此时蒋介石已经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经过七天的血战,中原野战军加入战局,攻占宿县,成功完成了战略包围。敌军十万人被我军歼灭,黄百韬军团覆灭,黄百韬本人自杀身亡。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调离剩下的主力部队放弃徐州,奔走西南,并且蒋介石将撤离的问题交给了杜聿明。
但是在杜聿明返回徐州,打算带领大军撤离的时候,因为其指挥部早在粟裕将军的安排下被截断了同其他部门的联系,扰乱了大军的行动。
这反而使得杜聿明的行踪被暴露,后卫人员及辎重都被我方截获。12月6日,中野联合华野对黄维的12兵团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这场战争当中,截止到十五日,总共12万国军生力军被我军如数消灭,并且国军的重要将领黄维和胡琏沦为俘虏。
随着淮海战役的顺利推进,杜聿明逐渐手足无措,1949年1月,杜聿明被俘,宣告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
这一战彻底转换了我党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布局,自此,攻守易形。而这一战也奠定了粟裕将军在我党不可动摇的军事地位,毛主席更是欢欣不已,亲口评价说:
事实上,淮海战役虽然是粟裕将军的军事历程中最为耀眼的成就,但是这并不是他彰显军事才能的第一战。
事实上,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便被毛主席和党中央所熟知,凭借着他那“毫无章法”的奇诡计谋,粟裕打的日本人是对他又恨又敬又怕。
1937年12月10日,侵占了芜湖的日军在官陡门修建了庞大的军事要塞,成为安徽方面横亘在新四军前进道路上的一颗钉子。
不拔除这个钉子,安徽方面的战事便难以进行下去,为了推动战局的顺利进行,1938年10月,在党中央的安排下,粟裕将军来到了这里。
粟裕将军刚抵达此地,便询问日军在这里的布局,当得知日军将附近的大小据点都连成了一片,便敏锐的分析日军对这里的安全相当自信,在要塞驻守的日军应当不多。
而事实正如粟裕所料,经过当地老乡的探查,要塞的守敌只有三百人。
得到了准确的情报,1939年1月18日,粟裕将军亲自领兵作战,通过迂回的方式前进。
21日凌晨,在粟裕将军的安排下,大部队抵达了距离官陡门只有2公里的王石桥。粟裕将军指示,为了防止据点的敌人回援,必须在20分钟内结束战斗。
粟裕将军兵分两路,就这样,在夜色的掩护下,新四军仅仅用了八分钟时间便攻下了官陡门,可谓神速。
这便是著名的官陡门战役,粟裕将军不仅摧毁了日军在这里的要塞,拔除了日军钉在安徽芜湖的这枚钉子,还极大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当地老百姓在听说新四军胜利以后,欣喜不已,为了纪念粟裕将军这一场大胜,民间还编了一个歌谣来夸赞红四军。
自此,粟裕的名号传遍了大江南北,像这样的战斗粟裕将军还指挥了很多场。
不管是泰州方面的战役,或者是盐城之战拯救新四军总部,粟裕将军都通过神出鬼没的运动战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
日军里面并不是没有聪明人,一名南浦少将便打算学习粟裕的战法来针对粟裕,面对日军指挥官南浦少将“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的举动,粟裕将军有针对性的来了个“黄雀在后”。
依靠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思想,粟裕将军率部插进了日军后方阵地,在敌后开辟了大量的革命根据地,使得南浦少将反而弄巧成拙。
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毛主席极为倚重的方面军统帅。
但是令毛主席也始料未及的是,这个自己麾下不可或缺的大将,军事才能却是从自己的身上学来的。
粟裕属于“大器晚成”这个类型的,和我党几位著名的大将军不同,粟裕既没有进过黄埔军校,在做毛主席的警卫连连长之前也很少和毛主席有交集。
粟裕本人早在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不到一年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且之后著名的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都有着他的身影。
但是作为我党革命最初的一批人,此时的粟裕却仍然没有展现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且凭此进入到党中央的视野当中。
即便是上井冈山的时候,他也只不过是红四军的三连连长,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而已。
但是很快,粟裕的机会便到来了,在党中央的安排下,他所在的三连被调拨为毛主席的警卫连,而他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毛主席的“卫士长”。
作为毛主席的卫士长,粟裕可以说是尽职尽责,不敢有任何的疏漏。而且因为粟裕本人低调沉默性格,他也很少和毛主席套近乎。
除了每天对毛主席的例行问候,便没有更多的亲近举动,毛主席也就并不熟悉他身边这个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年轻人。
但是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跟随毛主席的这段时间里,粟裕一直默默的向毛主席学习打仗。
对于毛主席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运用战法,面对战局如何作出准确的判断,粟裕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且进行详细的钻研直至对其融会贯通。
凭借着这样的学习态度,粟裕飞速的提升着自己。随着他军事能力的提升,他和毛主席之间也渐渐的熟络起来。
毛主席愈发觉得面前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但是毛主席毕竟也不是神,面对着沉默寡言,低调老实的粟裕,他很难得知自己这个卫士长有多大的本事。
于是在1930年,为了谨慎起见,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排下,粟裕担任了红六十四师师长,受毛主席直接领导。
自此,粟裕开启了自己传奇的军事历程,而他在战争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完全出乎了毛主席这个老师的意料,令毛主席惊喜万分,连连称赞。
1953年的一天,毛主席结束了在南京的视察,和陈毅元帅一起坐火车返回北京。在返回北京的路上途经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毛主席望着这里,不由得感慨道:
陈毅将军点点头,也对此深以为然,和毛主席说道:“粟裕是当代樊哙。”但是毛主席听了以后却不以为然,而是说道:
毛主席和陈毅将军二人之间关于粟裕将军的对话在当时并没有传出去,但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李银桥却也听到了。
李银桥深知毛主席这段话是想让世人知晓粟裕将军的能力和贡献的,于是在多年之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出了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并且坦言道:“我再不讲,永远没人知道了!”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建国后的他也依旧在为国家做着自己的贡献。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虽然他传奇的一生结束了,但是他为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