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生意好得出乎意料 杭州武林夜市残疾编织兄弟:我们不走了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对很多人来说,闹完元宵,这个年才算过完,大家都逐步迈入了正常的工作节奏。比这节奏更早一些的,是杭城热闹夜生活的回归。

尤其是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夜市,不到一公里长的巷子里,霓虹灯下,人来人往,在料峭的寒风中翻滚着热浪般的烟火气。

武林夜市负责人、武林路商务社区党委委员叶连忠透露,春节期间,武林夜市平均每天的人流量都达到了七八万人。过年期间不少商户回了老家,留下来的90多个商户,平均每天的营业额都能达到三四千元,有些商户的营业额更是比以往增了好几倍。

兄弟两个都是残疾人,依靠编织棕榈工艺品为生。武林夜市为他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公益摊位,在最好的位置,租金全免。自去年10月25日来到杭州,转眼快4个月了。

这4个月里,他们搬了家。原本只租了一个月的房子到期,去年11月底,他们搬到了环城西路上的一个老小区,距离近,房租也不算贵。在这个新家里,他们度过了在杭州的第一个春节。赵希龙的两个孩子特地从老家赶来,一家四口团聚,加上杨宏伟,吃了一顿东北特色的年夜饭。杨宏伟在元旦前回了一趟老家,看看父母和孩子,待了四天就回来了。“疫情这三年,都没在家过年。”问了原因,他很直接。“过年这么好的赚钱机会,要把握住呀!”

在杭州,他们已经赚到了一些钱,尤其今年元旦过后。“跨年夜那天很火爆,我们就想着过年估计也不会差。大年三十和初一夜市不营业,我们初二开始摆摊,每天都能卖出去几十件,很受欢迎的。”赵希龙有点得意。

赵希龙离不了杨宏伟。“摆摊要靠他,编织也要靠他,他动作快。我做一个小知了要花将近2小时,他半小时就搞定。”赵希龙没有左手,确实有不少限制。

因为销量大,他们出货的速度也得跟上。春晚他们都是一边看一边乐一边编织。“这活费时间,要抓紧时间编。我弟还想着做些新鲜的玩意儿,所以我们几乎是除了睡觉,就是编织。”

摊位刚摆好,赵希龙就做成了一单生意。一位妈妈给儿子买了一条精致的编织龙,200元。很多路人都会停下来看几眼,往往一看就挪不开眼了,“这个也太牛了吧”、“真的靠手上功夫呀”、“太漂亮了,编这个不容易”、“别处没见过呢”……

杨宏伟不爱说话,就在一边乐。赵希龙也高兴,他偷偷地说,这些夸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我表面上淡定,其实心里乐坏了,这是对我们的认可。”

一边摆摊,一边现场制作,他们每天都会准备好新鲜的棕榈叶,各种小东西几分钟就能编好,比如蝴蝶、蝈蝈、螳螂、蚂蚱。顾客也很慷慨包容,曾有一位客人花1000元买了一条龙。“他说是看了新闻特意过来的,一是特别喜欢我们的东西,二是想帮帮我们。”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心怀感恩。”这不是一句空话。虽然来夜市摆摊的时间短,但是周围“邻居”对他们都很照顾。杨宏伟回老家那几天,都是隔壁商户帮忙摆摊,掉了东西帮忙捡。“别看都是小事,还是很感谢的。杭州是真的好!生意能一直做下去,我们就不走了。”

再次见到手艺人徐海龙,发现他“搬家”了。他的玻璃工艺品摊位从龙游路中段搬到了龙游路武林路路口,就在“一口鼎”的旁边。

上次采访时,天气热,他手握喷枪,火苗蹿得老高,靠近一阵儿就满头大汗。一年半时间过去了,他还是相同的姿势,那团火照亮着夜市上这个最耀眼的摊位。此刻,他正在赶制一只定做的蝴蝶戒指。

徐海龙是一名玻璃工艺品制作人。他做的这个被称为“灯工”,以玻璃管为基材,在专用喷灯火焰上局部加热后,利用其热塑性和热熔性进行弯、吹、按、焊等加工成型。17岁,他就开始学习“灯工”。他没想到,17年后自己成了武林夜市人气最旺的匠人之一。

关键词: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