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李延堃:做海报也要有广告思维

频道:幻想言情小说 日期: 来源

电影海报与广告总是被对比讨论:二者都为宣传服务、是产品的一层包装纸、都需要极强的创意性。但海报和广告终归不同,广告做的是创意,简单的创意。但海报做的是故事,复杂的故事。

2003 年,李延堃结束进修,一头扎进北京广告圈,赶上了广告行业全盛期。之后,他又赶上电影海报全盛期,2015 年正式加入海报设计行业。

在这个行当里,电影海报与广告总是被对比讨论:二者都为宣传服务、是产品的一层包装纸、都需要极强的创意性。但海报和广告终归不同,广告做的是创意,简单的创意。但海报做的是故事,复杂的故事。「如果思维能转过来,那就能做电影海报。」

从成品来看,李延堃「转」过来了。这位入行近十年的电影海报设计师,曾操刀《我不是药神》《西游 · 伏妖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平原上的火焰》《第一炉香》《第十一回》《米花之味》《罗马》《银翼杀手 2049》等知名国内外商业片、文艺片海报。

广告思维仍深深地影响着李延堃的设计过程,注重创意、疯狂交量的广告方法论被再次派上用场。对李延堃来说,创意代表着前期阶段的思考,交量是思考落地的表现形式。

相比其他设计师,李延堃是幸运的。在过去的项目中,李延堃可以直接和周星驰、徐峥、陆川等知名导演直接沟通需求,在项目更早期介入。甚至为《钢铁镇》绘制的一张先导海报,直接影响了陆川导演后续的概念设定。

李延堃很享受这个过程,形容是「在迷宫中找出口」。后期落地阶段,他可以在一周内交上十几套方案,「系列的只算一套。」

面对不同阶段的海报需求,尤其是商业大片,李延堃已经习惯站在片方角度思考,甚至会主动发问,「如果海报上放明星,这些人有没有卖片能力?」

广告思维在电影海报上的沿用,实际是内容行业「服务」本质的体现,李延堃并不避讳这一点,「电影海报是边缘行业,我们决定不了任何。」

这是一个随机性与脆弱性并存的行业。头部设计师可以挑选项目,甚至由知名导演指定合作。但默默无闻和看运气才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并且一次失误,可能就再无合作。

入行十年的李延堃已经拥有最难得的选择权,但最近一段时间,李延堃明显感知到行业的波动与变化:一个是对接人,从过去直接对接导演,到对接宣发。另一个是钱越来越少,预告片、动态海报、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宣推方式的涌现,让「电影预算缩减,第一个就会砍海报。」

但李延堃依旧抱有期待,「假如我有幸做到好的项目,我的海报是不是就可以跟着电影一起流传下来了?」

以下是《新声 Pro》 ( 微信公众号 ID: xinsheng-pro ) 和李延堃的部分对话整理 :

李延堃:我之前做了很多年的广告,后来创业有点低落,对传统广告也没什么兴趣了。2015 年经朋友介绍就入行了。

新声 Pro: 从广告到电影海报的这一年里,有什么思维上的变化吗?

李延堃:思考模式不一样。广告做的是创意,简单的创意。但是海报多了一步,设计师要先确定这个电影的类型,在电影的故事中提炼出元素,再把这个元素展开,变成故事。海报是可读的故事性,而广告是创意性。你要是思维能转过来,就能在海报行业留下,转不过来,就不行。

李延堃:对,海报更难,因为它是故事性、艺术性的东西,

李延堃:会,元素变成创意再延展成故事,这是我个人的思考路径。但不管是哪种海报都一样,思考是逃避不了的,也是避免不了的。

新声 Pro:从经历来看,你做了很多大片?

李延堃:对,那种比较务实,是承受着商业的东西。

李延堃: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国际版海报,我就提了个问题。既然是国际版海报,那还要不要上人?两位主演在国外有没有卖片能力?再比如终极海报,我要提棚拍方案,这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商业问题,艺人怎么能更大,人怎么能排布的更匀,主演的咖位也要考虑。提完方案艺人要进棚,拍统一的表情,统一的肢体语言,面部的光影也要统一。但落地的时候不能光做提案的那一套,你要拿着这些素材做 N 套方案给甲方选。

新声 Pro:你做过最多的一次方案有多少?

李延堃:现阶段给我一周的话,我至少要交十多套方案,系列的只算一套方案。我是疯狂交量的设计师,我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会更加理解需求。前两个想法提前想好了,后面更多是工作过程中往外冒的灵感。

其实现在跟在广告公司的时候差不多。疯狂交创意,跟广告公司走的是一样的思考模式、训练模式。我之后带的孩子们,可能没有经历过创意培训这个阶段,他们做起来就非常痛苦。

新声 Pro:广告思维对你的创作过程有影响吗?

李延堃:那是骨子里的东西。这么长时间一路走过来,我受到的全都是创意培训,而不是说先要做一张美美的图。不然人家甲方会问你,你这个画面是啥意思呢?这样做出来的图没有灵魂,是无用功。

李延堃:一定要先确定电影类型,这个最重要,电影类型不能跑偏。理解电影类型,从有限的资料里提炼元素,再把想象力变成创意。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舒服,但如果经历过创意训练,会很喜欢前期创意阶段。就像被困在迷宫里面找出口,看到前面有亮光你会非常开心,豁然开朗的感觉。

李延堃:对,你要契合到导演的想法上,导演给了你一些片子的定位、诉求,你要去延展开。

李延堃:《西游伏妖篇》。我去见周星驰导演,导演说你们之前做的我都不太满意,他说我想要什么要什么,但他说的是港普,我又是东北普通话,沟通起来比较费劲。但由于见面聊了,我就更理解他了。

李延堃:是的,算插画一类。其实偏艺术性的海报适合出现在前期,这两张已经是中后期的海报了,它承受着票房压力,一般更多要突出故事、演员、服道化。但跟导演聊过以后,就了解导演的需求。他喜欢儿童化的东西,儿童化的东西你会想到什么?麦当劳肯德基,小孩吃得很开心,再看一下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颜色搭配,就有东西出来了。插画这两套,我秒过。这就是 get 到导演的点,做东西就一点都不费劲。

新声 Pro:大片之外,你也做了很多国内外的文艺片。

李延堃:做商业片,你就要站在商业的角度去想事情。做文艺片,你就要站在导演的角度去想事情。文艺片比较个人化,剧照一般都很漂亮,有故事,有情在里面。这个很重要,这是出自电影本体的东西。

新声 Pro:比如《米花之味》的那张。

李延堃:是的,那张剧照拍的很有电影本体的感觉,我就直接拿来用了。有情感的流动,设计师的功能反而没那么大。

李延堃:是的,我跟老板去见导演的时候看片了。导演比较喜欢杨德昌的风格,说第一张海报想用手绘。我跟导演说,手绘很难表达情感,能不能用剧照?但导演觉得手绘的艺术性更强,毕竟是第一张海报,而且在电影节大家都比较偏艺术化处理,不想用剧照限制我们。我就把影片里的元素提炼出来给到导演,导演觉得不错,简单修改就出街了。

李延堃:还是要按阶段对应需求。前期先导海报一般什么都没有,玩概念玩艺术,我很喜欢这个阶段,有时候做得好,还能给导演启发。

比如做陆川导演的《钢铁镇》,时间特别紧,我只交了两张。导演就特别喜欢,而且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想打造的是恐龙角斗士,他发现我做的那张霸王龙前爪太短了,到后面真拍起来,恐龙如果真的前爪那么短,怎么体现冲击感?他就开始重新思考电影的美术设定。

中期一般是人物关系海报,比如《第一炉香》,当时也是中后期了,给的都是剧照,我看摄影师是杜可风,就特意买了一本王家卫的摄影集,去看影片怎么调颜色,加深对杜可风光影的理解。

新声 Pro:这些听起来都挺顺的,有不顺的时候吗?

李延堃:不顺是常态。有时候片方自己没想明白要什么,对接的人又不懂,这个很难受。你去开会,对方冷不丁就给你个概念,你就会纳闷,这个概念从哪来的呢?但你要跟他们 battle 这些,他们就会觉得,这事儿跟你有关系吗?

但从宣发、营销的角度去看,你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干,因为他们有票房压力。所以我们也调整心态,毕竟我们是边缘行业,我们决定不了任何。

另外就是宣发会让我们跟风,看哪个片子卖的特别好,就让我们参考这个片子的海报。我常年累月遇到这种问题,真的特别抵触。一个是片子不同怎么跟风?再一个跟风出来的东西都只会被观众吐槽,对电影是一种伤害,对海报设计师的信心也是一种摧毁。

李延堃:这两年市场环境不好,小的电影海报厂牌变少了,以前可能会更多。电影预算缩减,第一个就会砍海报的量。对方会明确告诉你,我们要减量,预算也直接缩减。

李延堃:得看阶段。这个行业还是很看知名度的,知名度高的设计师基本是导演指定,甚至还能自己挑选。但大部分设计师没得挑,海报是服务行业,重点在服务两个字,那就不能有情绪在里面。让你做,你就得做,不可能拒绝,对吧?

李延堃:之前运气好的话,可以对接到导演。现在我们大概率是配合电影宣发人员,配合电影的营销节点做东西,可能更偏向新媒体一些。

广告和海报还不太一样。广告公司提案提的不行,还有二次三次的修改机会。可是海报不行,你没 get 到导演的点,或者是你没有 get 到宣发的点,这回做的不行,可能下回这个导演都不找你了。

新声 Pro:和国外片方对接的时候也会有这些问题吗,比如《罗马》《徒手攀岩》?

李延堃:问题不一样。国外的电影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不用做中国版,就原封不动直接用原版。另一种是要求设计师做本土化、中国风的海报。我还是喜欢研究电影本质的东西,而不是说为了吸引中国观众,把它变成中国观众喜欢的东西。《罗马》《徒手攀岩》的海报都是在研究电影内容的基础上再做的。

李延堃:CC 确实以电影本体为中心,用电影本体去打动你。他们的设计师不用找商业和艺术的平衡点,也不局限用手绘和剧照什么的,什么方式都行。他们能把电影最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很不简单。不要小瞧他们使用的任何的一个元素,都跟电影非常契合。能抓住电影里的魂,就能抓住人,我特别羡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