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发文怒批机关单位的三大怪现状,而改变这些怪现状,对广大基层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有效加班能在一定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如果加班太多以致“过度”,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个人要钻研业务、提高效率,单位在安排工作时,也应统筹考虑,既压担子又减包袱,努力减少被动加班,避免无效加班。
一位朋友在出版社工作,以前,由于活儿多,约稿、组稿、审稿,上班时总也完不成,晚上加班成了常事,一周内难得回家吃一次晚饭,家里人意见很大。最近,朋友改变了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尽量在上班时间完成工作,几周下来,几乎每天都能按时回家,活儿也干得很出色。朋友说:“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吃晚饭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回家吃饭,本来是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事。很多人都记得童年时被长辈喊回家吃饭的情景,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饭桌上大碗小碟散发的菜香,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在职场奋力打拼,为理想日夜奔忙,许多人不经意间已经忘了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滋味。按时回家不容易,动辄加班成常态。
一是个人工作效率低,活儿干不完。同样一项工作,有的人思路清晰,上手快,有的人找不着感觉,摸不着头脑。如果业务不熟,做事拖沓,上班时间完不成工作,晚上加班就不可避免,甚至“长”在了办公室。
二是单位管理不科学,越干活儿越多。一些单位不重视员工休息权,明明不是急活儿、紧活儿,偏偏要临近下班了才召开会议、布置任务,这种不合理的工作节奏,放大了紧张情绪,加重了加班负担。
三是社会观念有误区,无效加班多。有的单位即使能够按时下班,但由于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加班文化”,按时下班似乎成了工作不积极的同义词。明明可以按时下班,偏偏互相比着看谁熬得久、走得晚。这种一味消耗时间、人浮于事的无谓加班,尤其令人反感。
应当承认,有效的加班能在一定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勤奋的加班文化曾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更要看到,如果加班太多以致“过度”,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频频加班影响家庭幸福,加剧心理压力,由此导致的职业病现象也比较突出。至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无谓加班,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毫无益处。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让职工快乐生活、体面工作,不仅合乎法律制度,也顺应时代潮流。
当然,不提倡过度加班,并不是说就允许敷衍本职工作。一方面,个人应注意钻研业务,提升能力,避免拖沓。另一方面,单位在安排工作时,应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好,特别是充分考虑时间要求,既要给员工压担子,又要减包袱,让工作任务与时间要求相匹配。当发现有人经常加班时,应认真分析原因:是任务量增加、工作流程不顺畅?还是业务不熟、能力不够、效率不高?然后对症下药,改进安排,加强培训,增强能力。对无法避免、不得不进行的加班,应及时给予补偿,努力减少被动加班,避免无效加班,杜绝无谓加班、无偿加班,让员工能够始终保持正能量、好心情,使工作与生活张弛有序,松紧有度,节奏更合理。
对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台账,基层干部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准备好几本台账。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这样一来,下面知道上级部门的路子,就想方设法的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一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的照相留底。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客观人员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这是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
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基层的台账做得咋样,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而没有亲自到田间地头,没有在街头巷尾,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不要以为这种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一方面要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要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一方面却要抄抄写写,要落到纸上,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奔命。对于上级干部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纸面上的问题,而缺乏实际调研,就会空对空,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悬空。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须彻底根治。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整改落实,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不能给基层干部增添负担。从领导干部抓起,从领导干部改起,大力倡导基层调研之风,不以书面痕迹为依据,而以干部足迹为依托。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
“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反馈情况。每天类似通知一个接一个,时间紧、任务急、人手少,让人身心俱疲。” 近日看望一位在乡镇工作的同学,发现桌上各种文件夹里密密麻麻套着很多小文件夹,一问才知都是需要尽快上报的各种材料。
一些地方政府和上级机关热衷于“文来文往,以布置代替落实”,大事小情总爱下个通知,大小工作都想列个图表,大小问题都得发个指导意见,还要求层层书面上报。尤其,最近关于各地精准扶贫过程中表格资料名目繁多、任务繁重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基层扶贫干部的共鸣。一些地方出台的扶贫表格名目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繁琐,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导致很多基层驻村干部忙于应付填表和检查,而没有精力去做实际的工作。
上级领导机关是作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推动者,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和指示灯,既负有领导责任,也负有示范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身体力行,知责明责,少些“纸上谈”,多些“现场干”,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找对策。以“面对面”的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不能习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那样只会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讨人嫌。
《县委大院》讲述了县乡一线机关的工作和生活日常,温暖现实主义的题材注定了这里不会有大开大阖的爱恨情仇,但却会在细微之处将真实度拉满,用平实却真切的剧情来引发观众的真情实感。无论是被网友盛赞为“体制内必修课”,跟着它学会职场生存法则;还是被媒体认证剧情扎实、接地气、矛盾冲突立得稳;“真实”一直都是《县委大院》的关键词。
剧中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基层群像,展现出了广袤县域的人生百态。开头映入眼帘的就是熟悉的铁皮柜和猪肝色桌椅,人手一台开机需要十分钟的电脑,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也是体制内标配,就连办公室的大小布局都完美还原。
作为一名体制内文字工作者,欣赏剧情的同时,对其中描述的体制内生活颇感兴趣。通过仔细观察,不得不说,该剧描述的体制内“衣食住行”等,绝大部分还是挺到位、挺精准的。细节拿捏很到位,真实还原了体制内生活的场景。但是《县委大院》为什么没有成为像《人民的名义》那样的爆款呢?观众看完反应却是不真实!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
问题一:县长能坚持早锻炼的很少,因为天天连轴转,各种会议、各种接待、各种出差忙的不可开交,能按时作息就不错了;
问题二:县委书记一般不会直接去现场和拆迁户谈判,按照现在的要求,就算是面对面谈,也必定是在有摄像头可以录像监控的信访接待室。县委书记去了这个问题没解决,基本就没退路了,那威望何在?
问题四:县委副书记在厂里直接安排封厂,领导是不会在公众场合直接一声令下的,会召集相关单位进行研判后,由相关部门上门按要求办。
问题五:新报到的同志没人管,这个也不可能发生,现在特别重视分配到县委办的年轻同志,一般不会让他独自前行,即便是去了,办公室的也不会忙碌到那种地步,完全没人甩他,一般来说,都会非常照顾刚来的新同志。
问题六:工商局申请10台电脑,还需要上县常务会讨论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直接以工商局名义,到财政局申请不就完事了吗?这样是不是太麻烦了。
问题七:乡镇书记乔胜利,在剧中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跑前跑后,镇上没有其他的人了吗?真实的乡镇工作中,书记怎么会亲力亲为呢?遇到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书记才应该出面,其他情况下,应该都是镇长和下面人的职责。
问题八:剧中各个演员都演得太过和谐,没有所谓的派别,没有各种心机上位,有的只有领导干部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剧中饰演的各大干部,有累出高血压的,有在半夜睡梦中被吵醒立马出发去解决问题的。但是在现实当中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却很少很少。
其实剧中也有很多情节是与现实高度契合的,老白在这里盘点一下:
情景一:曹立新对于接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剧中九原县县长曹立新,为了做好省厅领导的接待,床要亲自试睡,电视、毛巾、衣架都要亲自过一遍,很多人看了可能觉得夸张了,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或者比这还夸张。有句话说的好,“接待就是生产力”,县上很多工作的成败,就是看你的接待水平,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就是这样的,想要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老白曾经工作的乡镇,有一次就是在接待上精益求精,最后拿到了30万的工作经费。
情景二:乡镇干部的不容易。剧中李保平借着酒劲,给书记一通倒苦水,说的基本都是真实的,永远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报表,各种检查问责,事情干的越多错的越多,实际的情况远比这严重。基层减负说了很多年了,结果越减负担越重,在乡镇干部中离婚率是很高的,因为一个月也回不了家,是常有的事情,回到家里,老婆没好脸色,孩子看着你就像陌生人一样,尤其前两年脱贫攻坚的时候,有时候,还没走到半路就被叫回去了,好不容易一个周末,随时可能回去。所以乡镇干部确实不容易。
情景三:新人被欺负。剧中林志为刚到政府办,被同事各种收拾。其实每个单位都会有这么一个人,尤其在政府部门,大部分人都还是好的,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爱耍小聪明,好事自己上,苦差事留给别人,出了问题总是推到别人身上。有的人就喜欢围着领导转,像一般人对于接待这件事,基本能不去就不去,有时被领导叫上也不想去,但是有的人就不一样,没叫他去他自己创造机会也会去,这种人往往爬的很快,年纪轻轻就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情景四:为了资金项目摇尾乞怜。有的人可能觉得,一个县长在省厅的处长面前低声下气不真实,其实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省厅尤其是农业厅这样的部门,手里的资金项目多,哪个处长不是高人一等,别说你一个县长,就是一个市长,也要对他礼遇有加,谁叫人家手里掌握着资金和项目呢?现在很多地方,都把资金项目争取作为头等大事,每年还会将这纳入到考核,原因就在于现在各地的财政都吃紧,本来就要揭不开锅了,只有腆着脸去要钱,这时候就要看别人脸色了,而你必须要脸皮厚,不然就只能喝稀饭了!
《县委大院》带着真实与不真实的割裂感,塑造了普通又不平凡的基层故事,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亲自去看一眼,说不定一眼万年,共鸣了某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