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有官场人脉,上至县委书记,下到村主任,他都熟悉。就算是已经从县委书记升至市领导的马市长,也愿意替他说话,把他介绍给梅晓歌认识。他产业很大,企业名字叫东亚星能源集团,搞能源的却拿下了旧城改造项目,后来还听从梅晓歌建议搞起了现代农业。他能屈能伸,风雨无阻自发陪着梅晓歌跑步,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面对属下他又是那么说一不二,让手下大冬天下河捉癞蛤蟆,去送梅晓歌给他母亲作偏方药引子。
一开始,郑三的溜须拍马、巧舌如簧,给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但直到剧终,郑三仍然活得很潇洒,人脉不断拓展,产业不断壮大。可以说,郑三郑贵平的确做到了人如其名,既富贵又平安。这是多么不容易啊,他身上有何成功密码呢?
梅晓歌刚到光明县上任,郑三通过县政府办主任范太平搞定县长行踪,并极力推荐,得以第一时间跟梅晓歌见面。本来有点不悦的梅县长,却被郑总献上的项目计划书和诚意所打动,当场通过了郑三的微信好友申请。(详见前文《县委大院》观后感3:怎样跟新领导接上头?第一次见面说点啥?)
当得知县委书记梅晓歌母亲生病,治病偏方需要癞蛤蟆,他派人找了一天才装满一桶,晚上给送到了梅晓歌家中。同时,他还去了一盒“茶叶”,装满现金的茶叶。梅晓歌当场拒绝,收下了药引子,让他带回了茶叶。经过这一次试探,郑三确认了梅晓歌的为官之道,跟前任的马广群不是一路人,此后就只是一心跟着梅晓歌的思路搞事业,不再搞歪门邪道。
光明县原县长蒋新民任上被免职,郑三一直跟他保持联系。后来梅晓歌要见蒋新民,就是请郑三牵的线。后来梅晓歌跟蒋新民说不确定郑三愿不愿搞农业,但蒋新民却很肯定郑三已经在按梅书记的思路做了。从蒋新民对郑三的了解程度来看,郑三绝对没有对下台后的蒋新民“人走茶凉”。
可是,实诚人老崔上的四菜一汤,外加可乐矿泉水。郑三赶紧提醒老崔上厨子起热(硬)菜,上酱香(茅台)酒。等着老崔上酒的功夫,曹建林先问郑三是从哪捡来这么一个(不懂事)的朋友,接着刘亚军怼他不要拜自己码头,拜他郑三就可以,郑三只好说一会自罚三杯,明天再请他俩吃牛排。无奈,导演就是特意安排老崔听话到底,上了两瓶迎宾酒。郑三无语,让老崔把酒拿走,招呼自己人把他办公室的茅台赶紧送过来。刘曹两人已经无法压抑怒火,等看到厨师端上来的一大盘油菜香菇之后,全部爆发。郑三也无力挽救。
要说这顿饭,老崔可是让郑三丢完了面子。但郑三讲义气,第二天仍然带着小崔老崔哥俩到工商局楼下,给刘亚军发微信邀请他。不过,头晚感到被老崔羞辱了的刘局长,到底没有再给郑总面子。虽然,老崔的火锅店工商手续被特殊“关照”得没办下来,但郑三也算是对崔氏兄弟仁至义尽了。
从开始郑三并不知道自己穿多大尺码的运动鞋来看,他平时并不运动。长期的酒场应酬,想必他的运动能力不会太好。但为了迎合梅晓歌的爱好,天天都有跟县委书记交流的机会,郑三每天都坚持到运动场。要知道,梅晓歌可是从学生时代就坚持长跑的,郑三每次运动场上吃的苦,可是真苦啊。
有一次,梅晓歌跑完步后问起郑三,内蒙古廖总在光明县有没有抱怨,他主要是想了解有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郑三开始不知道梅晓歌意思,就像用“总体很好、偶尔吐槽饭菜不合口”之类的套话虚词搪塞过去。只是,梅晓歌让他说实话,郑三接下来的回答就很有艺术。
郑:“我郑三要不是每天陪您在这跑上两圈,像我这么一个小老板,早被人收拾哭了。”【二北注:先送上一记马屁,感谢书记的光环罩着。同时也委婉说出了光明县营商环境的恶劣】
郑:“我还行,我这人没皮没脸的,你要是骂我两句呢,我就当耳边风了。但是廖总不一样,他这人脸皮薄,人家要是训他两句啊,他脸上难免挂不住啊。”【郑总,就凭你跟县委书记直接汇报情况这个地位,光明县就没人敢骂你哦。当然啦,在书记面前还是要把姿态摆正摆低,重点是回答书记之前关于廖总的问题。领导怎么会无缘无故问起来呢,一定是听说什么消息了才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