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韩剧很会拍爱情,且不说加入了悬疑、奇幻、科幻等高概念元素的爱情剧,韩剧真正受到国产观众追捧的剧集往往是结构散漫、节奏缓慢的乡村治愈风爱情剧,如《海岸村恰恰恰》《我们的蓝调》《山茶花开时》等。从豆瓣上这些剧集的评分和评价人数可见,韩国乡村治愈风的韩剧很容易获得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
庆幸的是,国产剧近些年也开始走这个路线了,最近热播的《去有风的地方》便将场景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讲述了在北京酒店工作的许红豆(刘亦菲 饰)因为闺蜜去世,生活和工作纷纷陷入低谷,于是辞职来到大理的 " 有风小院 " 休息调整,并且实现与闺蜜曾经的约定。
近些年,内地剧开始拍摄一些以乡村作为场景的剧集,但大部分都是扶贫主题剧,比如《山海情》、《大山的女儿》等,但《去有风的地方》虽然也带着扶持苗乡发展的因素,不过本质上并不是想要突出 " 扶贫 ",而是将 " 治愈 " 作为主要的因素,这恰恰符合当代都市受众的情感需求。
此前虞书欣和张彬彬主演的《两个人的小森林》也是乡村治愈题材的剧集,在播出之时也备受关注,豆瓣评分 6.2,算是中规中矩的作品。《去有风的地方》还未开分,但该剧开播一周确实带动了该剧取景地的旅游发展。
乡村治愈虽说是小众题材,但小众题材也能成就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概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国产剧开始走国际路线,甚至不满足于北上广深这四个国际大都市,开始选择在纽约、伦敦、巴黎拍摄,亦或是选择一些小众的国际旅游城市,这种现象持续了二十多年。
如果说最开始拍摄《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升观众的新鲜感,但是随着中国人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出国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再拍摄一些国外场景的时候便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了,甚至会有一丝悬浮之感。
比如《美好生活》里的徐天生活在美国波士顿的别墅里,《恋爱先生》里的罗玥和程皓在第一集时是在比利时发生了恩怨,《北辙南辕》里的戴小雨是在挪威被小三,后来选择了回国……许多国产剧都喜欢用高大上的场景包装,但往往国外的场景只出现在第一集的前十分钟左右,毕竟经费有限。但是对于当前的国产剧观众来说,这样的 " 抖机灵 "duck 不必。
随着扶贫剧的崛起,一些影视剧也开始在田园中取景,就算是带着 " 任务 " 的扶贫剧,也往往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比如《山海情》在豆瓣拿下了 9.2 的高分,又斩获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等诸多奖项。当然,观众在看扶贫剧的时候,往往会因基层干部的党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那么排除 " 任务 " 因素,关注那些乡村治愈系的剧集,观众的观感又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更早几年的时候,国产古装剧集便开始拍摄 " 种田文 ",比如《花间提壶方大厨》、《人间烟火花小厨》等,这些剧集便主打古装乡村,同样牵动着观众的神经。这些古装剧集虽然主打 " 美食 " 主题,但感染观众的也并非完全是美食的因素,更多的是女主角淳朴的个性以及夫妻相处的平淡生活,这种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生活都是在古诗文中才能感受到的。而对于处于忙碌生活的都市观众来说,这种田园生活实属难得。带入男女主角的视角,跟随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田园生活,自然能够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敏感神经得到放松。
这也便是近些年 " 慢综艺 " 逐渐火热的原因,《爸爸去哪儿》、《向往的生活》等都将场景选择在偏远乡村,让明星在远离都市、远离快节奏、远离车水马龙的状态下生活一段时间,既是治愈自己,也治愈了观众。国产剧同样逐渐向乡村治愈路线转型,本质上也是希望通过乡村的慢节奏生活和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治愈观众,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短暂的喘息。
如今,大部分国产剧观众的受众都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是上下班需要挤一个小时地铁,是工作 996 却仍旧买不起房子的蚁族。这样的群体如果在电视上看着男女主角在职场中叱咤风云,上下班有司机接送,回家仍旧过着精致白领生活的内容时一定嗤之以鼻,毕竟生活的人群是极小的一部分。真实的情况是,女人灰头土脸地上班,拿着微薄的工资,在职场中看不到晋升的机会,回家还要给老公孩子做饭、辅导孩子作业,深夜才能入睡,天不亮就要起床……怪不得国产剧总是给观众一种 " 悬浮 " 的感觉,因为拍摄的并非是自己的生活,而是梦想里的生活。
将场景从都市转移到乡村,恰好是让电视剧内容落地的方式。就拿《去有风的地方》来说,观众很容易便带入到许红豆的视角,因为最开始许红豆的生活就是所有北漂的现状。
大学在北京读书,于是身为山东人的许红豆就留在了北京,找到了一份在酒店的工作,每天忙碌到没空看手机,与闺蜜同住北京却像 " 异地恋 ",半年才见一次面。她从里到外地干练,却仍然找不到晋升的出路,就像她告诫实习生时所说的那两句嘱托:" 上班的时候少吃带葱、带蒜的东西,少喝水。" 可见她对自己的工作是要求严谨的,少喝水是为了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也就是说作为酒店经理,她可能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闺蜜去许红豆家里的时候,发现她家里很多东西都过期了,许红豆在平时很少有时间回家做饭,都是点外卖或者在外面吃。这种生活状态不就是当代都市人的折射吗?
闺蜜意外离世,许红豆带着与闺蜜的约定辞职来到大理,在一家名叫 " 有风小院 " 的客栈住下。许红豆开始了她的治愈之旅,观众也同样在许红豆被治愈的过程中被治愈。
大理的乡村生活与城市截然不同,这里的每个人都很热情好客,而且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许红豆在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热情和淳朴,城市里的冷漠和疏离在这种环境下被打破了。最开始,许红豆也是社恐的,对所有人的嘘寒问暖感到尴尬,但是时间长了,她开始同院子里的阿叔阿婶熟悉了起来,会跟着婆婆做鲜花饼和乳扇,这对于云南手工艺也是一种传承。
许红豆在来到大理的第一天就把手机摔坏了,这个情节的设计也是导演刻意为之的。在都市生活中,城里人时刻离不开手机,现在的 00 后小朋友每天的娱乐活动也和手机有关,手机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很难让我们用心感受当下的生活。所以许红豆正好借此机会远离手机,用最淳朴的方式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是她被治愈的开始。
除了许红豆以外," 有风小院 " 的租客以及回乡创业的谢之遥等同龄人也都各有故事。他们都有城市生活的经历,并且带着各自的目的回到小镇,开始了各自的治愈之旅。谢之遥是为了带动乡村发展,照顾年幼的弟弟和年迈的奶奶,于是放弃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来创业。年少时不幸成为留守儿童,这是他留在心里的伤疤,但是在许红豆敞开心扉时逐渐治愈了童年的伤痕,并且他也是大理小镇的幕后老板,建设家乡,给乡亲们提供工作和致富的机会。许红豆凭借自己多年的酒店从业经验,给谢之遥提了很多建议,将城市的服务意识带到大理小镇,也扶持了苗乡的发展。
胡冰卿饰演的小镇咖啡师也是 " 有风小院 " 的租客之一,她是带着城市的伤痕来到小镇的,因为昔日被网暴,所以她为了逃避现实来到交通、网络、信息并不发达的小镇。因为对大理的不舍和朋友们的热情,她毅然选择走出网暴的阴影,在小镇开始自己的一番事业。
剧中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这田园风光所治愈,缓慢的生活、美丽的风景、亲近的邻里关系,都让城市人找到了在大都市无法获得的归属感,或许,这份归属感就是让他们治愈彼此的源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观众在观剧时的情感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追求新奇刺激,变成了如今的寻求治愈。因此,乡村治愈风的剧集或许会成为国产剧题材的一种发展趋势。当然,并非所有聚集都要走乡村治愈的路线,但能够治愈的观众的剧集或许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