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两次东巡后,便加紧了对黑龙江地区驻防城的建设,纵观整个黑龙江地区驻防城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数次更易治所,动态反应了清政府对于东北边疆防务体系从构建——加强——完善过程,也反应了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对黑龙江地区战略定位的变化与边防观念的变化。
早在顺治年间,沙俄哥萨克兵侦查到清政府对于黑龙江上游边疆地区军事掌控力量薄弱,便开始不断侵扰生活在此的早已归属于清政府的索伦部、虎儿哈部、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抢掠人口与财物。清顺治帝不得不组织兵力从盛京出发,抵达黑龙江上游地区进行扫除。但是由于没有持续稳定的边防力量,翦除沙俄势力难以取得有效成果,沙俄势力死灰复燃,继续威胁着边疆少数民族的安定生活。清政府也认识到在广袤的东北地区除盛京之外没有其他驻防城而带来的不利局面。
同年宁古塔旧城修建,这样东北地区仅有盛京地区一个军事重镇的局面被改变。顺治十年(1653)五月,宁古塔城自修建以后,便成为抵御入侵者的重要据点,《清实录》中曾多次记载顺治一朝,清政府从发宁古塔发兵前往黑龙江与沙俄入侵者交战。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镇守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等疏报,击败罗刹兵,获其人口甲仗等物,命兵部察叙,以所俘获,分赐有功将士”。宁古塔城在早期抵御沙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未进行持续性有力的驱逐斗争,顺治一朝沙俄入侵势力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命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率领八旗兵丁修建了吉林城。黑龙江地区位于沙俄入侵的前线,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清政府对黑龙江的控驭力量薄弱,因此对黑龙江地区驻防城建设是康熙帝对东北驻防城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康熙十三年(1674),在将宁古塔副都统分置吉林并修建吉林城后,清政府便将吉林乌喇和宁古塔兵丁分驻瑷珲城。但是此时并未修建固定驻防城,兵丁驻扎在黑龙江左岸原明代奴儿干都司黑龙江忽里平寨旧址,这便是瑷珲旧城,也称黑龙江旧城。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云南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决定第二次东巡盛京,省观吉林乌喇地方,加紧对东北边疆防务的建设,在此次东巡结束后康熙帝决定在黑龙江建城永戍,设立黑龙江将军以增强对黑龙江流域地区的军事掌控力。但是由于瑷珲旧城地处黑龙江左岸,往来文书不便,并且在夏季时易遭受水害。黑龙江将军衙署移驻瑷珲新城,瑷珲新城与旧城分别位于黑龙江两岸,呈犄角之势,互相照应,两城的修建使黑龙江流域初步形成了驻防体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驿路是传递行政命令与军事情报的重要手段,驿路的建设目的在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驿站的起源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作为传递军事信息兵丁休息与换乘的中转场所。在清代,为了对广袤国土进行有力统治,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四千余个驿站,驿路网络遍布全国。
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气候条件恶劣,驿路的建设相对落后,但是沙俄不断入侵给东北边疆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康熙帝二次东巡亲临东北,对东北边疆防务作出部署。面对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与沙俄入侵势力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打通京城至战争前线的驿路大干线势在必行。黑龙江地处战争前线,作为战争即将爆发之地,且由于黑龙江前线地处偏远,该处驿路的建设是整个通道的重中之重。
盛京作为清朝陪都,清政府对盛京地区经营时间较长,努尔哈赤在进驻沈阳之后,在有了进取中原之心后,便着手调整入关之驿路,在辽河与沈阳之间修建叠道,使得盛京至山海关之间的驿路更加快捷。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分置吉林,随之吉林建城。吉林乌喇船厂也开始加紧修造战船,吉林地区与盛京、京城的联系日益频繁,从盛京经开原至吉林乌喇的驿路也随之修建与完善。康熙帝两次东巡盛京,在第二次东巡时,便抵达了吉林地区,修建御道是东巡筹备的重要工作。这样,盛京至吉林地区的通道实现畅通。
康熙帝第二次东巡之后,作出了黑龙江建城永戍的决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黑龙江城开始修建,清政府开始从吉林乌喇、宁古塔派兵驻扎,并开始屯田备粮、预备炮具舰船等进行战前筹备。在黑龙江建城之初,康熙帝便开始筹划黑龙江之吉林乌喇的驿路交通,最初方案是:“自黑龙江至乌喇、置十驿,驿夫五十人,遇有警急,乘蒙古马疾驰。寻常事宜,则循十驿以行……照内地置十驿,又安置家口。如此一一区画,则罗刹自穷蹙归诚矣”。并命理藩院郎中额尔塞与萨布素商议具体方案。
由于吉林乌喇至黑龙江的驿路关系重大,为了落实该段驿路的建设,康熙帝对包奇等人提出的设置十四个驿站的方案提出了应该用五尺的细丈进行测量的改良建议。经过第二次实地测量,包奇等人提出设置十九个驿站的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黑龙江至吉林乌喇驿路建设在之后的雅克萨之战中成为运输军需,传递军情的交通命脉,为抗俄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地区另外一条重要的驿路便是墨尔根至雅克萨之间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而临时设置的驿路,属于拨兵值守的驿路,战后便废弛了。除此之外,清政府在战争前后还修建了吉林至宁古塔、吉林至伯都纳、吉林至三姓;宁古塔到三姓、宁古塔到鹦哥关、宁古塔到珲春;齐齐哈尔到黑龙江城、齐齐哈尔到茂兴站、齐齐哈尔到呼伦贝尔等驿站,这样便建立了以东北三将军为中心枢纽辐射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东北驿路的建设在传递军情,运输粮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战后,东北驿路交通在增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促进东北地区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