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老兵:请授我上将军衔,上级领导:不批准,1955年成开国大将

频道:军事小说 日期: 来源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大授衔名单公布后,一位参加革命30多年的“老兵”,找到了上级领导,表达了对授衔的不满,坚决请求授予其上将军衔。在被拒绝后,他又两次给中央和主席写信,要求授自己上将军衔。

1955年9月10日,在军委大会上,这位“老兵”的请求得到了主席的表扬。原来这位老兵不是别人,正是时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他之所以要求授予上将军衔,是因为在授衔名单中,他位列十大将之一。

在得知自己被评为大将后,许光达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有些不安,认为大将军衔自己受之有愧,于是就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请求组织上授自己上将军衔,将大将军衔给予功劳更大的将领。

对于许光达的请求,不论是老领导贺龙元帅,还是主席,都没有同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贺龙元帅和主席都坚定地认为,许光达授大将军衔实至名归呢?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少年时一直在长沙读书,后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并在1925年加入共产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受组织上委派,许光达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加入了著名的“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当排长。

红军时期,许光达一直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任职,先后担任第17师师长,第8师师长。1932年,在进攻湖北应城战斗中,许光达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不断发动冲锋,结果不幸中弹,生命危在旦夕。

从红军时期的资历和战功来看,许光达并不突出,最高职务只是师级干部。而1955年大将的评定标准,有一条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低是军级干部。同样出身红二方面军的萧克、王震,一个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一个是红六军团政委,都比许光达要高。

在抗日战争中,许光达的职务也并不突出,只担任过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雁门军区副司令等职,与担任过120师副师长的萧克也有一定差距。

不过在解放战争中,曾在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进修的许光达,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在解放大西北的过程中大放异彩,带领军队所向披靡,职务水涨船高,先后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第2兵团司令等职。但如果仅此,许光达还不足以授大将,比如当时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王震,1955年只是上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装甲兵,因为许光达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炮兵专业,又在苏联进修汽车专业,所以组织上决定由他出任装甲兵司令。上任之后,许光达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组建了解放军装甲部队,为解放军正规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也被称为“装甲兵之父”。

但即便是装甲兵司令,也不一定就能够评大将。因为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和炮兵司令的陈锡联,在1955年都只是上将。

之所以许光达能够当选十大将,主要是他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他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并且出身红二军团,虽然后来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合并成立了红二方面军,但从根上说,红二军团还是嫡系,因此许光达比萧克更能代表红二方面军。

其次,许光达有黄埔军校和苏联深造的双重学历,是我军中为数不多的高学历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任装甲兵司令一职,要经常与苏联专家和将领进行外交活动,授予大将主要也考虑外交上的对等关系。

最后,许光达本身也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之人,参加革命数十年,南征北战,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成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这样,在1955年,作为正兵团级将领的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在36名正兵团级将领中,只有他和王树声被评为大将。

关键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