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升高、飞行、滑翔,吊环舞者化作空中精灵飘逸腾飞,空中飞人以绝佳技艺上演高空惊魂,一轮轮飞车秀惊心演绎速度与激情……11月8日晚开始,来自21个省市的26支参演团队1000余名杂技专业人员会聚位于河南濮阳市的工人文化宫内,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杂技艺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队员训练都非常刻苦,不仅要突破身体极限,还要克服高空表演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长空啸——浪桥飞人》表演团队的队长王思奇说。演员在近20米高空中两座横跨16米的浪桥上,完成极高难度的抛接、翻转、飞翔等动作,每一步都令人心惊,“为了练好自己的位置,队员们每人每天要倒挂两个小时,磨破皮肤、磕碰流血是难免的。”
《踏星逐梦·女子飞车》是由16名女孩组成的国内首例全女子飞车项目,她们在首创的可分体、直径仅6米的球体内,驾驶摩托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完成五飞、七飞、十飞、十二飞以及各种高难度技巧。
“《踏星逐梦·女子飞车》在表演的高潮部分,会有12辆摩托车在球体里,这一项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河南省杂技集团教练胡丹丹10岁入行,4年前开始从事杂技教练的工作,是一名投身杂技行业20年的90后。
胡丹丹说,以前最多纪录也是12辆摩托,而且也是河南省杂技集团创造的,区别是以前有男演员,如今全是女子阵容,平均年龄15岁,平均体重不超过100斤,在舞台上她们要驾驭200多斤的摩托单脚旋转。
由于杂技与冰雪、极限运动项目同属“技能主导类”项目,杂技之乡濮阳成为河南参与跨界跨项选材、备战奥运的生力军,濮阳杂技也迈上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濮阳近年来大力推进“体育+杂技”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杂技演员在力量、平衡、柔韧、协调上的技巧优势,先后为国家输送了滑板、小轮车、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人才160余名,杨如意便是其中之一。
但让濮阳杂技走上与极限运动融合创新发展之路的则是一段“奥运缘”。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及攀岩、冲浪、滑板、小轮车等极限运动项目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跨界跨项选材新路径,为中国冰雪运动和短板项目补充新鲜血液。
今年9月,2022年全国青年BMX(简称小轮车)自由式锦标赛以及中国BMX自由式联赛第一站比赛相继在濮阳举行,在这项惊险刺激、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极限运动中,14岁的濮阳姑娘乔依琳先后夺得青年女子组银牌和金牌,这个原本习练杂技的孩子在飞旋的小轮车上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另一种可能。
作为享誉中外的“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杂技的渊源可上溯至《诗经》的年代,民间杂技起源于三国时期,鼎盛于清朝,发展于现代,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著称。“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玩杂技,都会露一手”成为濮阳东北庄村、娄昌湖村、梅庄村等杂技肇兴之地的真实写照。
惊险刺激的空中飞人和环球飞车,优美的水中芭蕾和水中钢琴,风趣的空中乐器演奏和海狮表演……在本届杂技艺术节上,融入龙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水秀》表演十分“吸睛”,表演完毕后,台下掌声达30次之多。
说来也奇,至今仍保留着“乡土味”的濮阳杂技,却因开先河的《水秀》叫响全国。该剧以传统杂技表演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时尚元素,为剧目注入了音乐、舞蹈、花样游泳、跳水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特制的水幕舞台打破平面舞台的限制,实现了水、陆、空“三栖”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杂技的表现形式,提升了传统杂技的艺术魅力。
《水秀》的成功,也正是濮阳杂技由“旧”至“新”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濮阳杂技演员秉承着“工匠精神”,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杂技新的元素、新的呈现方式,让濮阳杂技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自发到产业、从民间到世界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