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衡量一部电视剧好与不好,终极标准似乎变成了 " 爆 "。
只要能爆,艺术性和社会性可以先放在一边;只要能爆,演员立刻身价倍增;只要能爆,就能为剧方吸引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在这个结果导向下,很少有电视剧在制作中能 " 清心寡欲 "、享受过程,都一窝蜂地奔着 " 爆 " 去了。一张密密麻麻写满数据的 " 实绩图 ",已经是电视剧收官的标配。
" 爆 " 字已成剧集宣推的标配 " 战略武器 "。我们统计了今年的各类电视剧,包括仙侠、都市、家庭、历史等多种题材,至少有 10 部言之凿凿称自己是 " 爆剧 "。
数据显然是 " 爆剧 " 称 " 爆 " 的基本盘。常规的收视率和网播量,是剧方 " 纠缠 " 的重点:剧集在平台上的热度值排名,作为目前剧集网播成绩的直接反馈,这些数字被包装成各种不同的营销话术,出现在一张又一张的 " 战报 " 当中。
爱奇艺年初的《人世间》,站内最高热度值达到 10098,按这个数据说它是爆剧没有问题。
优酷在上半年,也接连出现了两部站内热度值破万的剧集——《与君初相识 · 恰似故人归》和《重生之门》。
不过,从受众群体的普及面和媒体的传播度来看,这三部剧虽然在各自播出平台的热度值都已经破万,但表现情况并不在同一水位。
据云合数据显示,三部剧在播期间的连续剧单日市占率峰值差距明显。《人世间》的市占率峰值最高达到 33.23%;而另外两部的市占率峰值最高都没超过 20%。
爱奇艺明确提出以用户的互动行为(评论、点赞、弹幕等互动数据)、分享行为为重要参考;优酷则把重点放在用户的观看行为上,根据连看、拖拽、收藏、弃剧等数据,计算热度值。可见,甲平台的 " 热度值 1000" 和乙平台的 " 热度值 1000" 毫无可比性,各家以不同计算体系统计而来的热度值成了缺乏公信力的 " 自说自话 "。
剧宣已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流程——剧集在定档、开播之际,都会在各大媒体平台释出稿件宣传、购买前置热搜,甚至在开播之后,不定期投放稿件、" 霸屏 " 影视号,以造成 " 火爆 " 的迹象。
路透藏不住、选角满天飞、花絮物料不断更,连主演们也铆足了劲儿宣传,请来圈内好友转发 " 站台 " 冲一波 KPI。
诚然,宣发可以影响到观众对体感的判断,有时会促使部分人形成 " 这个剧爆了 " 的假象。
但太过前置的营销,多少带点 " 自说自爆 " 造热度的意思,且最终也极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 " 无效播出 "。比如隐去真名改以网友此前起的 " 花名 " 自嘲、在剧集开播仅两天上了 " 八百条 " 热搜的青春剧男主,自以为是亲近观众、包装巧妙的营销上策,殊不知千帆过尽,归来网友依旧念不顺剧名。
碎片化的热搜,不止会消耗观众的新鲜感,还会消解作品的完整性——观众在热搜上只能获得零星的 " 爽点 ",而无法了解到这部剧的镜头、画面、叙事手法与技巧,恰巧这些都是构成好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深耕剧圈多年的 B 站吐槽 UP 主暴躁老王不在家 认为,所谓 " 自说自爆 " 是百分之百可被复制的,下一部依旧可以用流水线的营销方式自吹自擂," 有效讨论剧情的热搜话题很少、演员的风头盖过了剧、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用角色亮点比喻演员本人的‘咯噔文学’,就大概知道它没什么好期待的了 "。
最令人尴尬的是,很多时候,剧方和粉丝眼里的 " 爆剧 ",在市场上却是毫无水花,在路人看来,只是 " 圈地自嗨 "。
这是因为,爆剧的衡量标准实在太宽泛。" 如果剧集在国内的播放量数据不够抓眼球,粉丝就会在实绩图中加入海外地区的播放量;如果这部剧在总榜上表现不佳,就看它是不是属于某一领域的垂类剧,在垂类榜单上靠前也能吹。总之,‘爆剧’在粉丝的论证中是多维度的,官媒的正向宣推、有分量的文娱号的表扬,抑或是引起的话题讨论,都能算进‘爆’的指标。" 曾在某明星后援会工作的小 P(化名)解释道。
但不管怎么个算法,今年真的有这么多 " 爆剧 " 吗?
如果以云合数据所公布的剧集正片有效播放量来看,2022 上半年剧集全网累计 1488 亿,同比及环比分别下滑 4%、1%,剧集市场屡屡破纪录的 " 热闹 " 似乎只在平台和粉丝的喜报中,但所引起的市场反馈和舆情热度,整体上并没有显著飞跃。
毕竟真实的 " 爆 " 具有长尾效应,而非虚假繁荣,靠钱堆砌的 " 水 " 数据就是一盘散沙,宣传期一过,一 " 撤资 ",就散了。
" 伪爆剧 " 受众不买账,业内其实门儿清。那么,什么才是观众和业界都认可的真爆剧?
依据从业经验,剧宣越越(小红书账号:Cecilia 小姐姐)认为所谓的爆剧一定得真!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数据必须真实,播出期间,剧集在爱优腾等视频平台上的总榜单能占据第一或者第二;微博和抖音的热搜相关榜单,每天都能达到四到五条以上的自然热搜。
在老王看来," 爆剧 " 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形成全民热议,有的剧靠社会议题引起的追剧共鸣,譬如《三十而已》反映的 " 中产阶级焦虑 " 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真问题;而上半年的爆剧《开端》,则靠着新颖的题材和表达形式 " 出圈 ",时间循环、公交车后遗症、卡农后遗症等剧情相关梗纷纷冲上热搜。当然,剧爆了并不仅仅只是 " 爆在网络 ",在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循、成为一种社交谈资也是 " 爆剧 " 的标尺。当你发现走进办公室前不看某部剧已经没法加入同事之间的聊天了,那就说明它 " 爆 " 得很彻底。
除了社会讨论度,老王还强调了爆剧的时间维度。爆剧,绝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在于地久天长——不仅要在播出时期保持高热度,还需要创造出 " 重播 " 效应:" 隔几年,你还会不会翻出来看?经得起反复咀嚼的,就是‘爆’了。"
如果要把这一指标用数据具象化,目前国产剧能参考的平台不多,豆瓣评分或许可以作为其中之一。
越越认为,豆瓣评分 7.5,是业内认可的 " 爆剧 " 的基准线。但 " 爆剧 " 看的并不只是分数,还有评分人数,只有掀起风浪的大众剧集,才称得上 " 爆剧 "。像无可争议的大爆剧《甄嬛传》,豆瓣评分有 9.4 分之高,这个得分也是 70.1 万人看过后打分的结果。
论证一部剧是不是真 " 爆 ",可以看主演的后续资源有没有 " 飞升 "。比如当年演完《镇魂》的朱一龙,商业价值起飞、挑选剧本的空间也更大,今年还凭借《人生大事》的莫三妹一角拿下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而此前因为古装造型被嘲的王鹤棣凭借《苍兰诀》不仅 " 翻身 " 成 " 古装美强惨 ",还紧接着就 " 官宣 " 了一部 S 级项目。
总的来说,不注水的数据、有口皆碑的社会讨论度以及演员能否通过剧集获得红利是检验 " 爆剧 " 成色的试金石。
按照这些标准,并结合云合数据显示的剧集最高市占率来看,今年能称得上爆剧的有《人世间》《开端》《梦华录》等,小爆的有《猎罪图鉴》《星汉灿烂》《苍兰诀》《警察荣誉》等。虽然爆的程度有大有小,但剧本扎实、演技不 " 拉 " 是它们能够出彩的共通之处,而有些说是 " 爆 " 了,却只在热搜见过影子的剧,徒留一地尴尬。
对标爆剧的多种维度,2022 年的剧集市场仍然呈现出一种 " 大剧常有而爆剧不常有 " 的特点。
其中当然不乏优质的内容,如豆瓣评分 8.1 分的《人世间》。播出期间,《人世间》1-46 集平均收视率达 2.14%,现实主义和极富年代感的表达,让《人世间》掀起一场又一场的讨论热潮。但若要和当年收视率破 5 的大爆剧《潜伏》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在国产剧 " 重灾区 " 古偶这一类型中,今年真正的爆剧只有一部《梦华录》。尽管它塑造了一个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有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它放弃底层叙事、一味强调 " 良家 "" 清白女子 "、关键时刻还得依靠男主的设定,不过是古偶编织出的又一个梦境。
不难看出,高口碑的播放量远没达到现象级、播放量高的也没有实现对同类题材的超越,平台部分 S 级的项目甚至没有释放出应有的效应,在古装、甜宠、现实主义、女性题材中,很难再出一个 " 手磨咖啡苏大强 "" 有仇必报魏璎珞 "" 明白渣男洪世贤 " 等人设突出有新意的角色。
于是又回到了开头的那个问题:这年头真的有爆剧吗?
显然,这年头的 " 爆剧 " 已经成了一个暧昧的中性词。
诞生于流量时代的它由数据定义,受到了投资方、创作者和粉丝的欢迎。如果仅以数据论英雄,那么当下的爆款头衔俯拾皆是。
但和三十年前的《渴望》、二十年前的《还珠格格》这类老少皆宜的国民剧比起来,如今的 " 爆剧 " 却显得有些讽刺——因为我们都知道,数据爆款不等于好剧,它是具有时代性和节点性的,它的成功一定是因为 " 在某个时间段,用某个元素戳中了当时观众的某个需求点 "。
爆款成为衡量好剧的标准,体现的是流量时代的焦虑。从商业角度来说,追求数据爆款无可厚非;但爆款也不应只是一种商品,一时喧嚣过后,留下的不应是干巴巴的流量数据,而应该是那些真正经得起推敲的东西。
今年要过去了,希望明年能够见到真正的爆款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