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葵邱》是李虹昌的应征之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避开了熟悉的写作套路,文本中也没有出现“我爱你啊故乡”“我赞美故乡”的溢美之词。作者从熟悉的家乡文化开始,撷取了三个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的历史片段:一个是对“一鸡听三省”的家乡作为昔日的会盟圣地的“古葵邱”的文化书写;一个是对“古葵邱”的家乡人——明朝武术家、朝花镖局创始人李朝花与朋友李梦阳诗文唱和、以义气相交的故事书写;一个对有倡武之风、有会盟文化的“葵邱李朝花村人”族群抗日群像的人物书写,因了故乡的人和事、故乡行侠尚武的朴素民风,作者的家乡李朝花村不仅成了青邱区的秘密抗日指挥部,而且成为抗日的“红色李朝花”。2020年李朝花村“李朝花抗日指挥部旧址”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
昔日的会盟圣地,古树翠柏繁茂,周围牛羊成群,景色怡人,是历代名人墨客游玩之地,现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我满怀思古之情,立身于素有古东明县十二景之一的“古葵邱”旧址之上,这里当然也是我们村古残碑记载的“古葵邱”。回首曾经旌旗蔽空的金戈铁马,曾经的诸侯歃血会盟的故地,也不过是在历史长河里散落着古老的故事。一片沧桑的土地就是一部历史,鲁西南大地上有这么一个古老的土地,那就是一名多地的“葵邱”,而我的家乡却缘接着“葵邱”那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许是族人眷顾这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历史变迁的年轮并没驱散对这方故土的依恋,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着这无法割舍的恋家情怀。
说起葵邱的具体地点,据统计有五六处之多,更能够充分说明古时候的葵邱,地域范围之广。所以后来出现多处葵邱之说,也就没有什么稀奇,从而这些地方也都叫“葵邱”,也就不应再有任何争议而言。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的家乡“古葵邱”的周边,有先民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财富,东南八里有青邱堌堆遗址和五里有曹固堆,西南有八亩台遗址与窦固堆遗址,南有冤句故城遗址,中间又有孔子讲学的“通堌”(现通古村,古归属曹州)。让我感叹两千多年前的春秋霸业成就于此,家乡的古葵邱也见证了历史上的会盟文化。但却因年代的变迁,古时连绵起伏邱陵,现已被黄河泛滥冲击而成为平原,昔日葵邱已经消失,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被世人淡忘,但是古葵邱——“五伯盟坛”辉煌的历史印痕,曾经在历史的大潮中的意义却深深烙下,终究不能抹去她赋予历史意义的那一刻。我也因家乡的“葵邱”而感慨万千,也按奈不住内心对家乡沧桑的诉说:
1495年春与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结识于温州,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兄弟。同年夏,李朝花巧遇寿宁侯的恶仆殴打李梦阳,路见不平救下李梦阳,并一路护送至安全,二人也结为兄弟。不久,户部主事李梦阳、牟斌与李朝花在寿宁再次相逢,自此三人成莫逆之交。后因李梦阳直言上书,写了有名的《应诏指陈疏》引来杀身之祸。寿宁侯怀着对他的刻骨仇恨,于帝前对其百般陷害,将其解职问罪,严刑拷打,诸贵戚亦并急欲杀害李梦阳而后快,后因皇帝不许,李梦阳才得官复原职。刚正不阿的李梦阳于弘治十八年,再次直言上书揭发刘瑾等佞臣,又惨遭入狱之祸,命悬一线,得牟斌、康海力等联求,李梦阳才得以幸免。正德五年被罢免居家,不久官复原职,正德五年(1510)四月江西按察司副使李梦阳锦衣卫指挥佥事牟斌率众五十余人,近二十辆马车上装石牌坊。后知情为二人奏明武宗皇帝:李朝花自开设镖局以来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时常救助周边百姓,深得百姓爱戴。明武宗恩赐先祖嘉奖“忠义双全坊”和圣旨碑一筒。近三米高的圣旨碑被族人埋藏地下,忠义双全坊毁于清朝中期。
我喜欢我的家乡“葵邱”,不仅仅是因为它地域的广大,而且这里的“葵邱会盟”文化,更是中国先秦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从小生长在葵邱的我,铸就了家乡葵邱男儿的性格,家乡的葵邱文化也一路伴我成长,当您走进我的家乡葵邱,闭上双眼感受着千年厚重的历史,品味着久远的文化,您此时的心哟!肯定期盼着古葵邱在岁月的长河中再度焕发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