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冲刺“金菊奖”终评的三个杂技项目中,有两个是来自这所杂技学校的作品。《长空啸——浪桥飞人》是国内首家双浪桥大飞人表演;《踏星逐梦·女子飞车》是国内首例全女子飞车杂技项目,12辆摩托车同台竞技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长空啸——浪桥飞人》是国内首家双浪桥大飞人表演,20位飞人演员要在近20米的高空,在横跨16-18米的浪桥上,实现抛接、翻转、飞翔。“之前的杂技节目有浪桥,也有飞人,”张伟生说,“我们就把两个节目结合打造出新的‘浪桥飞人’,这次要完成的是手抛和浪桥对浪桥,中间跨度最远是18米,我们这次手抛突破了五周,在挑战自我极限的同时,也开创了世界范围内的最高纪录。”
除了在难度上和节目形式上创新,《长空啸——浪桥飞人》也是本届杂技艺术节上演员最多的阵容,同时还是全国范围内浪桥大飞人节目中上场人数最多的。张伟生自豪地说:“在道具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创新,飞人支架实现了全自动升降,安全网横跨24米,也是一键式全自动收放,道具和技巧以及创意的充分融合,才能有浪桥飞人节目的精彩展现。”
与《长空啸——浪桥飞人》相比,《踏星逐梦·女子飞车》是由16名女孩组成的国内首例全女子飞车项目,她们在首创的可分体、直径仅6米的球体内,驾驶摩托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完成五飞、七飞、十飞、十二飞以及各种高难度技巧,
河南省杂技集团教练胡丹丹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踏星逐梦·女子飞车》从2020年开始筹备策划,用了两年多时间打造,“在表演的高潮部分,会有12辆摩托车在球体里,这一项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以前最多纪录也是12辆摩托,而且也是河南省杂技集团创造的,区别是以前有男演员,如今全是女子阵容,另外就是摩托车的大小,这次用的全部是大型摩托,难度上有所增加。”
胡丹丹出生于1992年,十岁入行,四年前开始从事杂技教练的工作,是一名投身杂技行业20年的90后,她对杂技的感情深厚。“小时候杂技团在我家附近挑选人才,我有幸被选上,从此进入这个行业。”谈到杂技人才的挑选,胡丹丹说,要想玩杂技首先要具备一些天赋,另外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整体形象、身体协调性、灵敏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有要求,“除了这些,还要加上后天的努力。”
在很多人观念中,杂技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但《长空啸——浪桥飞人》20位演员的年龄在14岁-35岁之间,张伟生说:“只要演员功夫不丢,40多岁也能表演杂技。”但学杂技必须从小培养,“一名选手从入行开始,每天都要练功,杂技主要讲究四门功课——腰、腿、顶和跟头,顶就是倒立,拿大顶。”
除了在具体数据上创造了世界纪录,参赛团队的默契值、瞬间反应速度、身体承重力、敏锐度都能在节目中得到充分展现。在节目排练方面,张伟生的搭档、《长空啸——浪桥飞人》教练赵跃民介绍,“首先要对针对演员的形象、自身素质和基本功进行挑选,挑选之后再对演员进行重新加工,按照演员自身的条件专门设计适合演员的动作。”
河南省杂技集团董事长、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校长付继恩介绍,如今是按照综合化演艺人才目标去培养杂技人才的。“让孩子掌握1到2个艺术特长,去学习舞蹈、音乐、极限运动,使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发展相统一。”付继恩表示,如今在杂技学校和体育的跨界融合方面,输送杂技人才只是杂技产业的一个方面,如今实施了校、企、团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输送到河南省杂技集团,进行《水秀》的演出,形成杂技教育和演出一条龙式服务。
“我们按照当前国际艺术发展的形势,把杂技教育与国际化艺术接轨,把杂技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相结合,使他们成为集品行、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巧于一身的综合性演艺人才,解决了杂技人才文化低、文凭低、出路等问题。”付继恩说。
河南杂技界在全国杂技界创造了五个第一:一是杂技团体和从业人数全国第一,现有杂技团体1500余个,从业人员7.5万余人;二是拥有国家级会员人数279人,位居全国第一;三是拥有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9人,位居全国第一;四是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的13个“中国杂技、魔术之乡”中,河南拥有5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五是承办的国家级活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