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那部成龙监制的《危险情人》里,刘青云给蘑菇头时期的郭富城大配戏。
持《风再起时》再临金像奖的郭富城,与《神探大战》中的刘青云或将“大战”。
这当然是基于演员的先天资质而呈现的常态,无关其他。
以影迷印象而论,刘青云可能要占很大的优势,毕竟出道就被定义为天生实力派。
一转眼,梁朝伟五封、梁家辉三封、刘德华二封金像奖影帝,黎明凭《三更之回家》、周星驰凭《少林足球》晋级影帝,郭富城凭《三岔口》和《父子》连庄影帝,刘青云则连续七次提名,皆铩羽而归。
所以在凭《我要成名》第八次提名的时候,似乎有一种悲情意味呼之欲出,一如电影里的角色顾家辉,潜台词则是“实力派演员不受重视”、“天生的好演员得不到肯定”。
他在连续斩落梁家辉、吴镇宇两位绝对实力派演员之后,携谭家明导演时隔十七年的作品《父子》及连庄影帝的声势而来,成为当届金像奖影帝人选的头号大热。
其实就金像奖的历史观察,导演、作品、表演及履历、人望甚至圈内人缘,都会成为左右最终赛果的砝码之一,所以“表演”并不是唯一因素。
而其实若论表演的张力,郭富城确实可以赢梁家辉,但去到金像奖的战场,除了表演,任何其他因素,他都处于劣势,最终甚至还突然莫名冒出来一个“右二”的概念。
到《父子》与《我要成名》的对决,郭富城的赢面就大了许多。
无论是导演、作品还是表演、声势,皆呈碾压态势,但最终结果居然反转了,用文隽的话来说,“不要气馁,刘青云前面那么多次被提名,你才不过两年,刘德华还不是提名很多次都落空,最后才轮到他。”
十年后,五十岁的郭富城凭电影《踏血寻梅》首封金像奖影帝,方才应了文隽十年前的那句话,「下一站,郭富城要争取香港人的认同。」
这个时候,梁家辉四封、刘德华三封、刘青云和张家辉二封金像奖影帝,李连杰和任达华也成功晋级,甚至连中生代的谢霆锋都要比郭富城更早五年获封。
若不是昔年有连庄影帝的战绩,估计郭富城更会被很多人瞧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