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随着我国乡村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在祖国大地上徐徐展开。
全面小康路上,他们与家乡共成长。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其中的他们有着切身的感受,在这里,呈现他们对家乡的别样观察,倾听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告白,共同触摸小康温度,一起感受小康成就。
大学期间,张荣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现代农场调研课,到北京郊外参观一家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中农富通科技园。当听到企业方详细介绍现代科技如何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看到精良的现代装备在田间地头的应用,张荣触动很大,她希望自己在北京这几年的所学所见能改变家乡的面貌。
2019年6月,从中央财经大学硕士毕业后,张蓉如愿通过选调生考试,回到了家乡黔西南州,被分配到贞丰县双峰街道冬妹村工作。
这就是她与冬妹村“缘分”的开始。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出门踩着牛屎堆。”这就是张荣对冬妹村的最初印象。
如何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选一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之路是重中之重。
思考良久,张荣同贵州大学派驻冬妹村的博士王彬商议,采取“稻+鱼”“稻+鸭”生态绿色养殖模式,以鱼、鸭食用稻田虫和杂草,鱼、鸭粪便作为稻田肥料实现稻鱼、稻鸭共生。
但方案一提出来就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从未听过这种模式的村民们觉得这些只会玩“笔杆子”的人提出的方法一定不可行。
为此,张蓉对每家每户进行了实地走访,面对面了解了村民们的想法。
原来此前村里也发展过种植蘑菇、种蔬菜等产业,但最终都收益很少,所以村民们都不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生怕投入了钱再打了水漂。
为了缓解村民顾虑,村委会决定先动手,在承包的自有流转土地上率先开展养殖。撒苗、培育秧苗、挖水渠、做防水……2020年底,村里的“稻+鱼”生态养殖初见成效,140亩稻田,2330斤鱼苗,收获11万斤稻谷和4000斤稻花鱼,打造的特色紫糯产值达40余万元。
为了更好地打造冬妹村“稻+鱼”的生态养殖名片,张蓉抓住农民的丰收节等有利契机,策划了赛南瓜、山歌对唱、党史有奖知识竞答等系列活动,并邀请直播机构给村里做起了紫糯直播带货,直播收谷子。
看到“稻+鱼”生态养殖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收益,村民们纷纷表示要跟着村委会一起干。
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村民们的承认,张荣笑了。
如今的冬妹村,串户路、入户路实现100%硬化,全村安装了108盏太阳能路灯,成立了合作社,发展“稻+鱼”、食用菌、黑木耳、红高粱等产业,带动了165户参与就业。
冬妹村“靓”起来了,冬妹村村民们也富起来了。
“冬妹村,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我在这里倾注了青春和热血,我用三年的时间见证了一个村子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褪去书生气,粘满泥土香。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是冬妹村改变了我。”
回到家乡,张荣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开辟“战场”,享受与家乡共同发展的快乐,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家乡绽放属于她自己的芳华。
“家乡养育了我,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作一份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和乡亲们一起,发展好产业,让家乡在乡村振兴中激发出新活力。”这是安龙县龙山镇纳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国妹的心里话。
600亩蜂糖李、300亩烤烟、1200亩高粱、800亩薏仁米、120亩枇杷,这是安龙县龙山镇纳赖村近年来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产业的成果。近期,随着高粱、烤烟、食用菌等采收,纳赖村收获了累累硕果,这有着王国妹的一份辛勤付出。
自2016年王国妹担任纳赖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王国妹以富民强村为己任,一心带领群众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王国妹始终走在前、作示范,通过流转整合村里闲置土地,建设基地、完善设施,在让“闲资源”变成“活资产”的同时,也为更多村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我们都是在基地里面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这与王支书带领大家种植烤烟、蚕豆,还有食用菌分不开。”谈到王国妹,龙山镇纳赖村村民韦孔飞满是感激。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王国妹还牵头组建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党员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烤烟等产业,覆盖纳赖、新场坝等6个村(居),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新场坝居委会村民罗仕眉,在王国妹的带动下,通过发展产业,一家人的收入逐年增加。
随着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今年5月,王国妹和村干部经过研究,用2021年食用菌产业入股分红5万元村集体收入,在村委会旁边建起了一个小型超市,为群众日常购物、生活缴费、就业咨询等提供便民服务,同时通过优化利益联结,为进一步增强乡村活力作出有益尝试。超市盈利的7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30%作为群众环境卫生做得好、最美家庭、好媳妇等奖励。
“今年稻谷又是大丰收,新米已卖了近2000斤,挣了10000多元钱,这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稻子收割完必,上纳灰村村民吴应华仍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而其口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上纳灰村的“兴义市美丽乡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稻谷映衬下的上纳灰村
2014年,上纳灰村“兴义市美丽乡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成立。流转土地,找准定位,这是合作社成立后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017年以前,按照惯例,每到秋收季节,稻谷丰产的村民总会售卖新米。“那时候新米只能卖两三元钱一斤,一季稻子种下来挣不到多少钱,但因为吃不完,还是要卖出去。”一年辛苦种植的大米卖不上好价,成为吴应华心里最大的遗憾。这也成为了合作社关注的焦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合作社成立就是做好服务,为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铺平道路。”2017年,在上纳灰村村委会主任罗顺林等村干部的提议下,合作社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当好乡村发展路上的铺路石。
流转土地,将村里闲置土地流转下来,让其发挥应有价值;外出考察,找寻既丰产又能卖得上价的稻谷种;谷种经试验田反复试验成功,向广大村民推广种植。经过多方商量,多次试运行,合作社找到找到了前进方向和运作模式。
纳灰河稳定优质水源的灌溉,让村民种稻有了坚实的保障,而在合作社的助力下,水稻逐年实现丰产,稻米质量愈加优质,大米价格由以前的二三元每斤提升到每斤六七元以上。
“优质水资源不仅仅是为了灌溉,还应发挥其它重要的作用。”在保证优质丰产下,合作社又尝试开启了稻田鱼养殖模式,拉动经济发展,随着试验成功,“稻+鱼”模式在全村推广开来,乘着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东风,上纳灰村日益成熟的“稻+鱼”模式,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合作社养殖的8000余斤稻田鱼已销出7000余斤,收益21万余元。
“合作社成立以来,就已经和上纳灰村的命运连在一起,成为了上纳灰村发展中的重要部分。”罗顺林如是说。
伴随着当下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合作社正和整个上纳灰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成长,发展壮大。如今,依山傍水,风光秀美的上纳灰村正和“兴义市美丽乡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迎来蓬勃发展的美好时期。
原标题:《我和我的家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