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胡同里诞生小剧场繁星村摆出戏剧宴

频道:现代言情小说 日期: 来源

北京作为文化之都,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是京城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丝竹管弦、皮黄京韵、歌剧话剧,在京城的剧场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令人惊喜的变化是,除了诸多大型剧院,在胡同里,也诞生了不少戏剧村、小剧场、文创园,这些文化场所各具特色、票价亲民、可沉浸式观演。它们脱胎于老厂房、旧民居、王府旧址,经过改造“蝶变”出小而美的空间,为京城百姓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紧挨着宣武门地铁的抄手胡同内有一座老式四合院,后来成为了北京市电影器材厂。行业发展、设备升级让这里一度凋敝。直到2009年11月19日,这座老四合院以“繁星戏剧村”的新身份重生,成为了北京小剧场文化产业园的代表。13年来,在这个只有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举行了万余场演出,累计观演人数近400万人次,推出了50多部原创剧目,孵化了1000多名演艺人才……

这是写在繁星戏剧村村口的一段话,勾勒出了“村子”的来历。十多年过去了,繁星戏剧村联合创始人任晓凡仍然清楚记得和“村长”樊星第一次来抄手胡同64号的场景。

看着几个年轻人在破旧的老四合院里打转,胡同里的居民、看厂子的师傅们十分好奇,当听说他们自筹资金想在这里搞剧场群落,人们更是难以理解。5000平方米的面积对于建设一个剧场群落来说,实在是太小了。

“小剧场实验性强、观演互动体验感更好、运营成本低,观众不用花太多钱,就可以看演出。”任晓凡说,选择西城,恰是看重了老城的文化禀赋和内涵,同时也能填补西城当时没有小剧场群落的空白。近三年的改造升级,让这里彻底变了模样。

破旧的厂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各异的5个小剧场。与此同时,繁星邀请古建修复专业的工程师帮助整修,老宅下陷的柱子、地基得到了加固,门头也添上了“繁星戏剧村”几个大字。

平均100元左右的低票价不仅让周边的百姓爱上了家门口的戏剧村,也吸引了西城区政府关注。2013年前后,市、区两级文化惠民演出逐步在繁星戏剧村落地,这里也成为了西城区重点扶持的小剧场集群之一。

西城区是京剧艺术的发祥地,扎根西城多年,繁星戏剧村成为了推广国粹和各类地方曲种的“排头兵”。2021年年底,第八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拉开了序幕。艺术节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繁星戏剧村承办。包括京剧、昆曲、越剧等在内,来自全国各地11个剧种的18个剧目团队齐聚北京,在不大的“戏剧村”里,演员们和首都的观众一起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盛宴。

从2014年落地繁星戏剧村算起,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通过“艺委会”的专业评审,每年有20部左右的优秀小剧场戏曲从200多部的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进“村”展演。在每年为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京剧、昆曲、评剧、滇剧、川剧轮番亮相,接受京城百姓的“检验”,也通过繁星戏剧村进一步普及、传播。

作为签约导演,黄彦卓每年都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在繁星小剧场落地。她表示:“我们就像一个设计飞机的人,需要有飞机场、有航线、有天空,去一试身手。一部戏被创作出来,如果没有剧场演出,再好的戏也没有生命力。”

为了鼓励原创力量,繁星戏剧村和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艺术类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这些高校的“产学研实践基地”。一方面繁星戏剧村成为青年人从学校舞台走向社会舞台的桥梁,为青年人实现艺术理想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也逐渐成长为繁星戏剧村的中坚力量,为戏剧生产注入了原动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关键词: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