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临江仙——咏孙思邈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逊思邈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幼年嗜学如渴,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立志从医。孙思邈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记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立志究医,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的典籍,开始为乡邻治病。隋开皇元年(581),见国事多端,遂隐居于陕西终南山中,渐渐获得很高的声誉。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功名,婉言拒辞,一心致力于医学。在隐居期间,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学著作,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婉拒了。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推荐徒弟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药王山)等地专心著述,直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永淳元年(682),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牲畜。

逊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声明是“崇本之义”,非常重视妇幼保健。他的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他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第一个治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并使用牛奶治病的人,首创用胎盘粉治病。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辩证治疗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孙思邈很重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之病,他认为是水质不洁引起的。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地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的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孙思邈对针灸术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孙思邈特别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孙思邈是以美德养生、以科学养生的典范,他的长寿经验最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