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帝”字是“禘”的初文,由此推测该字的本义,应当与上古先民的祭祀有关。即“禘”祭初为殷商人祭天、自然神、四方、先公先王等;之后,“禘”由祭天而引申出“天帝之帝”;随后,再引申出部族联盟的领袖、王称号等意。
需要留意的是,“帝”字除了有上述两种意思外,还被一些学者认为“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或是来源于“鸟飞上天空形状的引申”等等。但是,这些解释的影响力较小,且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一般而言,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帝”字有两种意义。其一,用在刮风、下雨、打雷等气象的文辞中,一般指上帝;例如,《甲骨文合集》6664片中,记载道:“自今庚子(至)于甲辰帝令雨。”其中的“帝”是指上帝。其二,用在“受我祐”等文辞中,一般是指祖先或神灵;例如,《甲骨文合集》6664片中,记载道:“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祐)一月。”其中的“帝”,就是指祖先。
成书于西汉,资料却多是战国时期的《战国策·赵策三》中,写道:“不敢复言帝秦!”显然,这里的“帝”为“尊奉为帝”之意。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中,写道:“帝,君也。”显然,这里的“帝”有“君主、皇帝”之意。
也就是说,西周以后,战国以前,“帝”字往往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高、很大的人。这可能是彼时的上古先民,有意要将商朝“帝”字的“天帝、天神”之意,引申并赋予上“有大德之人”。即将“帝”字的内涵,实现“由神到人”的巨大转变。
不过,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缘故,秦朝时期的“帝”字,明显被赋予上了新的内涵,即被赋予上了“始皇帝、皇帝”的内涵。也就是说,在秦朝时期,“帝”字由原先的“上帝、天神”之意,被彻底出了新的,“人间的帝王、皇帝”之意。而且,愈是秦朝之后,这种变化愈发会被强化。也因为,秦始皇是“始皇帝”,后世的帝王,都只能称“皇帝”。
例如,据传是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尚书·洪范》中,写道:“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文王世子》中,写道:“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很显然,这两部典籍里的“帝”是指“宗教、神话中创造和主宰宇宙万物的天帝(上帝)、天神等”。
当然了,东汉时期,肯定也继承了之前西汉时期的,“帝”字其他的含义。例如,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中,写道:“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显然,显然,这里的“帝”泛指“其他尊贵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