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已久的“破镜重圆”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孟棨著《本事诗·情感第一》。南朝末代君主陈叔宝(史称陈后主),贪图享乐,终遭亡国之难。值动荡之际,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担心覆巢之下无完卵,便各以半面铜镜为信物,立下约定:若在战乱中失散,正月十五日在都市卖镜,作为重见的记认。陈朝亡后,乐昌公主被掳入越国公杨素府中。徐德言辗转来到京城,终于在正月十五遇到了受命卖残镜的老仆,镜虽再合,二人却无缘得见,徐德言题诗相赠:“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诗怀人,悲痛不已。杨素得知后,“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并设宴饯别。乐昌公主作诗道:“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信作人难。”夫妻历经磨难,终于偕归江南终老。 乐昌公主正史无考,《隋书·杨素列传》仅有简略的一句记载:“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没有提及此位公主的封号,也没有提及她后来的结局如何。《太平广记》记述的杨素的另一个姬妾张氏更具传奇色彩,“卫公李靖以布衣来谒,献奇策……当靖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靖”,红拂妓张氏当夜乔装来访李靖,表达愿托付终身之意,同奔太原。途中遇豪侠虬髯客,张氏见他对己有意,主动提出结拜兄妹。后李靖位极人臣,夫贵妻荣,虬髯客则在东南扶余国自立为王。明代昆曲《红拂记》演绎了这段故事,其中有一折是张氏在杨素府中,询问乐昌公主常携半面破镜的缘由,乐昌公主答道:“只为青鸾罢舞,金鹊惊飞,缺月含愁。” 以上典故不仅都和镜有关,也与夫妻情感有关。乐昌公主所言还化用了李白《代美人愁镜》的诗意:“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鸾镜”见于南朝范泰《鸾鸟诗》序:“罽(jì)宾王结罝(jū)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鸾睹影感契,慨焉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孤鸾被锁金笼三年,见到镜中照影,以为是伴侣,竟哀鸣而死。“鹊镜”可以看作是“破镜重圆”故事最早的蓝本,《神异经》记载,“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妻子与其他人私通,半镜化成喜鹊飞到丈夫身边,令他知悉。“缺月”则出自乐府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大刀头”原来指代刀环装饰,“环”“还”谐音,天中破镜则是残月的比喻,期待丈夫在月缺时还乡。在这些意象和传说的影响下,在唐诗中,“破镜”常常作为恋人分离后的信物,如杜牧诗所写:“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到了明清时期,“破镜”已成为女子在丈夫死后“守节”的标志性物件,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记述,如“断发破镜,誓死靡他”“破镜从葬,誓不适人”等,以此歌颂女子的“节烈”,体现的其实是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
关键词:破镜重圆